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大理凤羽历来被人们称之为“文墨之乡”,正是这样一个被翰墨浸润的白族村落,因为砚艺春风,孕育出了诸如“千禧砚” “九龙砚” 等凤羽砚中精品。
400多年来,凤羽砚台凭借着砚盖凝珠、四季保水、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广东“端砚”齐名。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凤羽砚台篇片段
作为凤羽砚的砚石产地——鸟吊山,位于云南省洱源县凤羽坝子的西部,是云岭山脉罗坪山的主峰。不论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叶榆北有鸟吊山,凤死于此”的记载,还是明代李浩《三迤随笔》中关于凤羽的传说,无疑都为鸟吊山独一无二的“墨石”增添了几抹神秘的色彩。
到鸟吊山上相石选材、因材施艺,是凤羽砚能够闻名于世的重要秘诀。在凤羽众多的制砚人中,出生砚雕世家也是凤羽砚台项目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张跃堂,对此别有一番心得体会。
张跃堂选石头用的是家中几代人总结出来一个方法 —— 一浇二看三敲。“浇” 就是往石头上面浇水。水浇上去后石头的自然色彩、纹理就全部显现出来了;“看” 就是凭自己的眼力评估这块石头的是否能做出好砚台;“敲” 就是用锤子在那个石头上面轻敲,听它的声音就知道石头是不是有裂纹,包括它的密度。
看似简单的一句口诀却往往能在采石过程中帮上张跃堂的大忙。他将没法使用的部分就地凿去,一来可以减少石头重量,节省运输成本;二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砚台质量。
张跃堂进山采石头一直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不砍树,多用打洞的方法,尽量不破坏生态。张跃堂每年春冬两季进到鸟吊山采石,每次开采前要准备香烛、纸钱等祭品献祭山神,以祈求采石顺畅。
这样的传统,代代流传于凤羽制砚人当中,不论岁月如何更迭,人们依赖自然之情,敬畏自然之心,从不曾忘却半分。
图片 | 张跃堂在制作砚台中。
传统凤羽砚的砚料都采用鸟吊山山色泽纯正的“墨石”,砚形以方形、圆形以及椭圆形为主,图案内容多为“龙凤呈祥” “五福临门” “麒麟献寿” “年年有余” 等寓意吉祥的事物,大气深沉、质朴纯粹。
在张跃堂这样的制砚人的眼里,石头的造型才是构图的基点,制砚的手艺越是高深,对砚料的要求也就越不明显。和色泽纯正的“墨石”相比,张跃堂更偏好那种带有石皮和杂质的“花石头”。斑斑点点的石面,个性最是张扬,只需顺势而为、稍加修饰,便能轻松扭转局面,将石头原本的劣势自然转化,不仅突破传统题材的局限,还能提升砚台的艺术生命力。
张跃堂制作的传统凤羽砚,单是雕刻与打磨的过程就要经历粗雕、粗打磨、细雕、细打磨、微雕、精细打磨6个阶段,其中打磨的要领,经过1—2个月的学习便能掌握,但若想练就纯熟的雕刻技艺却还需要磨炼5—10年的时间。
微雕是制作凤羽砚整个工序流程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个环节。张跃堂需要将砚台上最微小的细节处理完美,人物的眉毛、胡须、衣纹,务求生动细腻、条理分明。
在精细打磨和清水洗净之后,张跃堂还要用凤羽当地盛产的菜籽油保养砚台。菜籽油色泽明亮纯净,不但能加深砚台的颜色,还能起到抗氧化的效果。这样保养过两三天后的砚台,墨黑中微微发亮,温润光滑,质地更加细腻,不留一丝异味,品相已然不必多说。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凤羽砚台篇片段
一笔一画间,物转星移;一刀一刻间,自成功法。对于制砚人张跃堂来说,方寸之间可容天地万物,可鉴匠心赤诚,亦可追父辈光影。
张跃堂的父亲也是做凤羽砚台的。张跃堂印象最深刻的是跟随父亲学习的第四年后,他做出一方自认自己最好的作品后混放在父亲的砚台作品中。但来买砚台的人们还是把父亲的作品全挑走了,就剩下小张跃堂做的那个。
张跃堂的父亲杨世昌是凤羽杨家砚台的第七代传承人。受家庭影响,张跃堂从小就对雕砚抱有浓厚的兴趣。19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凤羽砚台雕刻以来,23年的光景里,张跃堂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除因材施艺,巧雕花色各异的石砚之外,还推出了用凤羽石材制作的茶盘、摆件以及白族民居建筑雕画等石雕产品。
现在,张跃堂的妻子、弟弟、妹妹和妹夫都在自家的厂里制作砚台,每到饭点,院子里总会满满的坐上两桌人。对于张跃堂来说,制砚不仅仅是一门赖以生存的手艺,这一方方历经千雕百琢的砚台更是将一家人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凤羽砚台篇片段
大理作为白族主要聚居地,是白族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方面因独树一帜而名扬古今中外。这些手工技艺及手工实物是看得见的文化,而附着在技艺之上的文化则是无形的,包括技艺所涉及的风俗人文、语言、情感等等。实操的技艺可以传承,难的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完整的将人文方面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作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在历经三年的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后,终于面对大众。
《大理守艺人》以白族布扎、白族泥塑、传统手工造纸、凤羽砚台、鹤庆泥塑、鹤庆银器、甲马、剪纸、剑川白族土陶、剑川梅园石雕、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
也正是因为这份历史的温度和蓄积着文化的能量,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于一身的大理手艺人,成为了大理守艺人。
点击购买《大理守艺人》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 浏览 629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