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银器:小锤锤敲过一千年

微信图片_20210406112634.jpg

图片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云南大理白族银器历史悠久、品类纷繁、特色突出,是民族银器中的一枝奇葩。它作为白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体现的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呈现出大理白族文化多样性和复合化的特征。它一方面通过与外围文化不断交融而出现某种变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因民族情节与社会环境的相对独立而保有一定特色,真正做到了兼容并蓄自成风格。近年来,大理白族银器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大理银器数中鹤庆银器最为有名,“小锤锤敲过一千年”指的就是古老的白族村寨鹤庆新华村。鹤庆新华村银器制作源于唐朝的南诏国时期,拥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千年前,鹤庆的银匠们沿着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西突北进,在东南亚、西域、藏文化区、汉文化区留下了密密匝匝的脚印,鹤庆新华银器由此蜚声,流传至今。

1.webp.jpg

2.webp.jpg

3.webp.jpg

图片 | 鹤庆新华村银器铺里的敲敲打打。

处于鹤庆手工银器产业核心位置的新华村,位于鹤庆县草海镇西北的凤凰山脚,由南北翼和纲常河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98.4%,是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云南银饰锻制技艺中,鹤庆县最为出名。当地艺人用纯银为主料,以镂雕和纯银抽丝编盘工艺相结合,根据所需制品形态、规格,加工而成。保留了较为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新华村银器造型丰富,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质量上乘。有壶、九龙杯、鹤阳八景酒具、手镯、戒指、项链、耳环、银包木碗、青稞酒壶、净水壶、大中小法号、唢呐、百家锁、胸佩、胸链、帽链、门环、藏刀、佛盒、寺庙宝顶等优秀作品。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各省市以及美国、日本、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深受世人称赞。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寸发标、董中豪、洪钰昌、母炳林等人,新华手工艺已经成为地方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走进新华村,基本上是"家家有手艺,户户有作坊"。据《鹤庆县志》记载,早在明朝中期,鹤庆就有加工、制作银、铜器具和饰物的手工艺匠人。有1000多年的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历史,银制民族工艺品生产技艺是新华村最突出的特色。

新华银器加工分十三道工序: 1、选材。2、熔炼  进行提炼与配兑。3、敲片锤揲  用锤敲打银块成片状。4、制模  制出初模,将银片放在初模上锤打出初步形状。 5、充模 向银坯里注入松香等填充物。6、錾刻  用钢錾和小锤在金银的表面敲錾出錾痕,形成各种纹理。 7、拉丝  将银加工成丝,经盘曲、掐花、填丝、堆垒等手段制作首饰 8、金银错  在器物表面铸成凹槽图案,凹槽内嵌入金银丝、片,用错石磨光。9、熔化  通过高温将松香等填充物去除。10、组合焊接 把制成的纹样拼成完整首饰。11、清洗  用梅子醋、酸木瓜汁将银坯上面的杂质除去。12、打磨 用挫刀等把不平整的地方磨平。13、抛光  将半成品浸入洗洁剂中,用铜丝刷来回刷洗。按照这种工序制作生产出的银制手工艺品、耐看、光泽度好、抗氧化,不易变色,所以新华村的手工艺人们曾得“鹤川匠人”的赞誉。

图片 | 视频 | 《大理守艺人》鹤庆银器篇片段

新华村旧称“石寨子”,是茶马古道上一个典型的白族聚居村。从唐南诏国时期,这里就有人从事金、银、铜器手工加工工艺。按照当地艺人的口述历史,新华村手工艺的制作前身是一些修修补补的小炉匠。小炉匠从小走南闯北,挑着担子走村窜寨。

新中国成立以后直到七十年代,小炉匠主要去往滇西线,即所谓的“走夷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以有机会接触不同民族的器物类型,学习各地的传统手工艺,不断丰富提升自己的手工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华村的匠人开始走入藏区,并从早期简单的修修补补开始生产、加工银铜制品。当时恰逢藏区一批喇嘛庙修缮,寺院的宝顶、佛像以及各种宗教法器需要大量铜制品,寺院管事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这些曾经的“小炉匠”。在参与寺院重建的过程中,新华村的匠人开始接触西藏的寺院艺术。自此,不少年轻一辈的新华村匠人开始进入拉萨,置身西藏艺术殿堂,新华村银匠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手艺乃安身立命之本,这也似乎是绝大多数新华村村民流淌在骨子里的信念。如今,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藏族、傣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羌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乃至泰国、缅甸、尼泊尔的一些地方,凡提金银锻造,必定会有新华村匠人的身影。在滇藏线上流传的格萨尔唱词中就有“最好的宝剑和马鞍出自白族人之手”的说法。如此说来,新华村匠人精湛的手艺,也与白族开放包容、自强不息、勤劳朴实的精神息息相关。


视频 | 《大理守艺人》鹤庆银器篇片段

新千百年来,生活在新华村的白族人在敲敲打打中走出了一条瑰丽多彩的民艺生存之路。2014年8月份,鹤庆银饰品锻制技艺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相关数据显示,在新华村1000多户居民中,有73.6%从事金、银、铜、铁等金属手工艺品的加工,银铜铁铝加工销售产值达到22亿元。同时,新华村依托高原坝子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民间特色文化,旅游业随之勃兴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华村人将店铺开到家门口,前店后厂成寻常。另一方面,“走夷方”闯天下的传统并没有因此被舍弃。如今的拉萨八廓街聚集了1000多位新华村匠人,成为仅次于新华村的鹤庆银匠集中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丽江、九寨沟、广西、上海等国内一些新兴的旅游景区,也成为新华村银匠们新的创富地。

视频 | 《大理守艺人》鹤庆银器篇片段

银,这种在古代就已知并加以利用的贵金属,凭借白族匠人的智慧和一双双巧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而恰恰又是这种新生命装点着白族人的一生,让短暂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也正是白族人对银的这一份执着,造就了大理不计其数的银匠铺千年不衰——“小锤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白族村寨鹤庆新华村,在南诏大理国时期已经成为云南银铜器手工艺中心,“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内外。同样,大理祥云也拥有璀璨的制银历史,这里的百家锁、纯银筷子等都是重要的民族地方特色礼品。

大理作为白族主要聚居地,是白族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方面因独树一帜而名扬古今中外。这些手工技艺及手工实物是看得见的文化,而附着在技艺之上的文化则是无形的,包括技艺所涉及的风俗人文、语言、情感等等。实操的技艺可以传承,难的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完整的将人文方面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作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在历经三年的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后,才终于面对大众。《大理守艺人》以白族布扎、白族泥塑、传统手工造纸、凤羽砚台、鹤庆泥塑、鹤庆银器、甲马、剪纸、剑川白族土陶、剑川梅园石雕、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

也正是因为这份历史的温度和蓄积着文化的能量,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于一身的大理手艺人,成为了大理守艺人。

点击购买《大理守艺人》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400.jpg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352.jpg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356.jpg

1.jpg

 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银子小知识               

1) 真正使用银子做为流通币,自明朝开始。明以前,市场流通使用的是铜钱,以当时的米价为标准粗略推算,1两银子=¥660.8元。

2)为了使银首饰硬度增强便于镶嵌宝石及造型,把纯银加上少许的其他金属合成含银量为925‰的首饰银。这是1837年美国狄凡尼公司率先提出的首饰银标准,其后大多数首饰制造公司以S925为银首饰的含银量标准并延用至今。

3)我国现行首饰银含量标准有两种,即990‰和925‰,我国饰品含银量标识为S990和S925。

4)银子为何发黑? 纯银为贵重金属,在常温常压下不容易被氧化发黑。当S925银处于酸碱或硫化物污染环境下,表面会发黑(但内部不发黑),常用处理方法:用酸醋浸泡10至15分钟后,再用家用洗洁精刷洗擦拭,便会光亮如新;也可到正规银饰专卖店清洗。

5) 何谓藏银、苗银、泰银?这是对产地、工艺及不同含银量银饰的区分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