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川白族石雕艺术 鬼斧神工

微信图片_20210406112634.jpg

图片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十三集中、英文音像出版物《大理守艺人》

剑川白族石雕历史悠久、久负盛名,是在民间建筑和佛教建筑石雕、木雕的基础上,通过石雕艺人的不断创作而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

自1957年云南大理剑川海门口遗址发现 “铜石并用文化” 起,三次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剑川剑湖儿女便已经掌握了石雕加工技术。据明代学者沈德符所著的《万历野获编》记载:“元时下大理,选其工匠最高者入禁中。至我古国初,收为郡县,滇工布满内府。今御用监供用库诸役,皆其子孙也”。在这些布满内府的“滇工”中,只怕不乏剑川石雕的“最高者”。《白族简史》载“元明清以来在鸡足山修建的大刹72座,庵堂360所的堂皇华丽的建筑,多出自远近闻名的‘剑川木匠’之手。”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剑川石雕篇片段

剑川白族石雕的产品种类繁多,分为民用建筑基础石脚、柱脚石、阶沿石、踏步石、门墩以及寺庙和风景区建筑石雕构件、装饰件、佛像、牌坊、墓龛、狮子等。工艺主要采用圆雕、浮雕、线雕、深雕、透镂雕等手法,造型生动逼真,风采各异,有民谣赞其“雕得石龙腾空舞,雕得石花引蜜蜂,雕得石人开口笑,赛鬼斧神工! ”

传统的剑川白族石雕工艺流程有选料、布形、打荒、打坯、钻洞、镂空、定形、拉剌、打细、磨光、上蜡等20余道工序,当地人把它称为20支画笔。

选料:根据作品的规格大小、风格造型、置放地点及环境,选取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料来进行艺术雕刻加工。石质的软硬、石层的疏密、石质内有否杂质,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成败。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做到因材施艺。

打荒:根据作品造型要求将选好的石料凿去多余的部分,分为三个过程。粗胚凿到粗具轮廓的过程叫“开大荒”。进一步打出体面结构和基本形的过程叫“开中荒”。打到离形体约1厘米左右时叫“开小荒”。三者在整个雕刻过程中交替进行,开荒中除掉的多余材料叫“荒料”。打荒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为大、中、小錾子。

1.webp.jpg

2.webp.jpg

3.webp.jpg

4.webp.jpg

图片 | 当地人把传统的20道剑川白族石雕工艺流程称为“20支画笔”。

打细:将开荒后剩下的多余部分去掉,重点刻画形象和找准形体的起伏结构等细微变化,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的重要阶段,需要耐心地进行精雕细刻。使用的工具为齿凿、平凿、石锉。

打磨:在打细石雕的基础上,用研磨材料进行打磨、抛光以显示石材的质感,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打磨的工具和材料有抛光机、砂轮、砂纸、氧化铬、抛光膏等。此道工序是根据艺术效果而进行的,有的是全部通体打磨,而有的只需局部打磨。

大理鹤庆秀邑村背依的美女山,因全系青石成为剑川白族石雕的最佳石料产地。这里的青石质地优良,晶莹剔透,石质细嫩。触之,如锦缎般润腻,经打磨,色如豆青瑜泽闪烁,是剑川白族石雕匠人们制作石器的首选石料。

剑川白族石雕的雕刻工艺,分为平刻、浮雕、圆雕、镂雕、镶嵌等门目,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一,形象真实生动,不论是人、兽、鸟、虫、花、草,都讲究依型布图,造型古朴稚拙,情趣盎然,其二是题材广泛,多为现实生活中特有的原型或传说中的人物、掌故,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观之,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民族自豪感。在展示主题上,剑川白族石雕采用虚实相衬,主客体互托的构图手法,表现出一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藏而不露的意境和风韵。

5.webp.jpg

6.webp.jpg

7.webp.jpg

图片 | 石宝山石窟的一号石窟、二号石窟、四号石窟。

大理民间一直流传 “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 ”之说。这“ 南有剑川石窟” 指的便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一千多年的石宝山石窟。石窟中各类人物造像经过石雕艺人的雕琢,将白族密宗文化与藏密、汉密文化之间的不同思想理念做了充分的体现,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南诏、大理国社会历史、宗教历史与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是一部雕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大理国历史,在中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被誉为中国 “西南的敦煌”。时至今日,它仍然代表着剑川古代石雕艺术的最高成就。

如今,从建筑类的石亭、石桥、墓龛,到装饰类的梁枋、门墩、花板;从陈设类的石狮、石凳、石盆,再到工艺品类的砚台、笔筒、挂屏,剑川白族石雕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在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和交融中,不仅实现了民族文化自觉的提升,而且展现了民族文化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视频 | 《大理守艺人》剑川石雕篇片段

大理作为白族主要聚居地,是白族文化留存最完整的地方,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方面因独树一帜而名扬古今中外。这些手工技艺及手工实物是看得见的文化,而附着在技艺之上的文化则是无形的,包括技艺所涉及的风俗人文、语言、情感等等。实操的技艺可以传承,难的是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能够完整的将人文方面的民族文化保留下来。作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在历经三年的策划拍摄和精心制作后,终于面对大众。

《大理守艺人》以白族布扎、白族泥塑、传统手工造纸、凤羽砚台、鹤庆泥塑、鹤庆银器、甲马、剪纸、剑川白族土陶、剑川梅园石雕、剑川木雕、下关沱茶、彝族白依人火草布织造技艺13项民族手工技艺,在精彩荟萃的浓缩影像里,深入浅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积淀。

也正是因为这份历史的温度和蓄积着文化的能量,思想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出版价值和重大文化积累价值于一身的大理手艺人,成为了大理守艺人。

点击购买《大理守艺人》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352.jpg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356.jpg

微信图片_20210219095400.jpg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