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民歌几乎成为他们的"第二语言"

1.jpg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世居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比如傈僳族。

2.png

3.png

4.png

图片 |  生活在云南的傈僳族的服饰因地而有所区别。图上、中、下分别为龙陵傈僳族妇女服饰、维西傈僳族女子服饰、维西同乐村傈僳族妇女服饰。

傈僳族是云南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两个自治地方,其余分布在丽江、迪庆、大理保山、德宏、临沧、思茅、楚雄、昆明等地。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傈僳族在战国时期属氐羌,秦汉时期为“叟’ “□” “濮”,魏晋时期为乌蛮、顺蛮,唐代因本民族内部称谓趋于统一,始称“栗粟”( 唐代樊绰《蛮书》卷四 ),即傈僳族。

傈僳族既是他称也是自称。

傈僳族源于古老的氐羌族系,与彝族有着渊源关系。傈僳族世代流传的《创世纪》传说与大小凉山彝族、纳西族、哈尼族的创世传说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说明作为彝族系的各个分支,从古代以来便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在古代,他们属于同一族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发生分化形成不同的部落团体,后来才形成单一民族。

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傈僳与纳西、彝、哈尼、拉祜等族具有高原民族的特征:体长、高鼻、薄唇、凹眼,与南亚语系的佤族、布朗族及壮侗语族的壮族、傣族均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正好说明彝语支各族具有亲属关系和共同特征。

5.png

6.png

图片 |  生活在云南的傈僳族的服饰因地而有所区别。图上、下分别为禄劝傈僳族妇女服饰、禄丰傈僳族女子服饰。

历史上,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傈僳族,受自然地理环境和其他民族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居住在丽江、永胜、华坪等内地的傈僳族,在19世纪20年代的"改土归流"后,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农业生产占据主要地位;政治上出现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封建头目如伙头、闾长、排首、保董等。

居住在大小凉山周围的傈僳族,由于受彝族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影响,民族内部已出现一些中小奴隶主。

居住在怒江地区的傈僳族,直至20世纪初还处于家长奴隶制阶段,由纳西族、藏族、白族土司委派的头人管理;经济上,则以游耕和狩猎为主要方式,"喜居悬岩绝顶,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迁徙不常。刈获则多酿为酒,昼夜沉酣,数夜尽之,粒食馨,遂执劲弩药矢猎,登危峰石壁,疾走如狡兔,妇从之亦然……不敬佛而信鬼,借贷,刻木为契,负约,则延巫祝" 。至20世纪40年代,这一地区的傈僳族还保持着这种生产生活状态。

视频 |  《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片段

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是语言比较统一的民族,内部没有语支,方言分怒江、禄劝两种方言。怒江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各种方言、土语的语法差别不大,词汇也基本相同。因此,傈僳族不论居住在雅砻江流域还是分布于金沙江、怒江、澜沧江流域,使用的语言大体相同,相互可以对话。

历史上傈僳族没有创立文字,只能口耳相传、刻木记事。20世纪初,维西县傈僳族青年旺忍波创制了共有1030个字的象形文字,这是傈僳族历史上的第一种文字;20世纪20年代初,英国人傅利叶和克伦族青年巴东以英文字母为基础创制出第二种文字,即老傈僳文;1913年,英国传教士王慧仁根据云南省武定、禄劝两县自称傈坡[Li phoj]、他称傈僳[Li su]人的语言,以武定县滔谷村语音为基础创制出了一种"格框式"的拼音文字;第四种文字是20世纪50年代由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基础创制、并经国务院批准使用的新傈僳文。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各民族通用傈僳语和老傈僳文。

视频 |  《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片段

傈僳族还创造了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主要是口头文学,它以歌唱和讲述的方式口耳传承下来。有关神话和历史传说的作品,如《创业纪》《我们的祖先》《横断山脉的传说》《开天辟地的故事》等,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傈僳族古代社会的面貌,记叙了傈僳族人民古早时期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同时也歌颂了傈僳族先民们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叙事长诗的题材和内容丰富,通常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性格。如“粗兹木刮”(《重逢调》)有1500余行,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封建买卖婚姻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控诉。流行在民间的谜语、谚语、歇后语和儿歌等,也是傈僳族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由于其通常具有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及教育人们为人处事的功能,受到傈僳族人民的喜爱而世代传承。

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比帕” 吟唱 “做道场”

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一路向西

民歌是傈僳族人民喜爱的艺术活动。用傈僳族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行”。民歌几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第二语言”,无论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或是婚丧嫁娶时,傈僳族都要唱歌,甚至告状打官司或调解纠纷,也常采用唱调子的方式解决。

傈僳族的民歌按其体裁和形式,大致可分为六类:(1)古歌 (傈僳语叫"木刮布"),流传较广,较有名的调子有“生产调”“古战歌”“架桥调”和“逃婚调”等;(2)情歌,是男女青年成群结伙在一起对唱的调子,也有年轻恋人在幽会时唱的调子,称“由叶叶”,曲调有男女青年在田间劳动休息时,以琵琶或口弦相伴的“口弦调”“琵琶调”等;(3)赛歌,是过年或聚会上男女青年对唱的即兴之歌,曲调喜用欢快奔放的“拜系拜”或“刮木热”;(4)祭歌,是祭祀祖先或鬼神时唱的调子;(5)葬歌,是追悼死者唱的调子,词句哀婉动人,曲调凄楚悲怆。按葬礼的不同,习惯上又有“哭歌”“送灵歌”“挽歌”之分;(6)颂歌,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傈僳族人民创作的民歌,大多以新旧对比的形式表达出傈僳族人民对新社会的热爱。

傈僳族民歌在演唱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在唱短音符时常大量运用颤音,唱长音时则唱得平直朴素,音色浑厚低沉,使人感觉具有一种深厚的内在力量。

7.png

8.png

图片 |  生活在云南的傈僳族的服饰因地而有所区别。图上、下分别为德昌傈僳族妇女服饰、祥云立腊么傈僳族女子服饰。

傈僳族的自然历法,很富于民族和地区特色。

他们借助于山花开放、山鸟啼鸣、大雪纷飞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作为判断生产节令的物候。傈僳族人民把一年分为干湿两季,干季一般从头年公历11月雨季结束到次年2月雨季来临,湿季则从公历3月到10月,正是气温升高、雨多湿度大的时期;把一年划分为:花开月(3月 )、鸟叫月( 4月)、烧火山月( 5月)、饥饿月( 6月)、采集月( 7、8月)、收获月( 9、10月)、煮酒月(11月)、狩猎月(12月)、过年月(1月)、盖房月(2月)等10个节令。

散居在云南兰坪、维西一带的傈僳族,大多喜欢住木楞房。这种房屋的形状很像一个大木匣,四周用长约5米、粗20厘米的木楞横架而成。其法:将长度相等的圆木两端破成凹凸型,然后交叠成长方形作墙壁,四壁着地托住房梁,用横木固定。整幢房子可以不用一寸铁钉,也不留一丝缝隙,可谓巧夺天工。房屋较大的分为两间,小的仅一间。常在侧面开门,中间置火塘,家人即围火塘而卧。屋顶用木板覆盖,用石头紧压木板以防滑落。

春节期间,生活在云南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民还有"春浴"的风俗。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前往"春浴"的人们,都要带着粮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搭起竹棚,或找岩洞歇息。一般都要在温泉住上三五天,有的每天洗浴五、六次之多,认为这样才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一年的劳动生产。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地区,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汤泉赛诗会”。届时,附近十几里、几十里的歌手们都要聚会在这里赛诗对歌。人们一面赛诗对歌,一面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阔时节 "现已定为怒江州傈僳族共同欢度的一个民族节日,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20日。过节期间,有唱歌比赛、射弩比赛、过溜索比赛、上刀山下火海表演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

视频 |  《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片段

傈僳族的鬼神观念简单,但较为独特。一方面,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灵,并且相信宇宙中一切万物都是由天神(米斯)和精灵(尼)所支配和左右,因而敬畏“米斯”和众“尼”,并对它们进行祭祀;另一方面,在祭祀过程中,又显示出一种蔑视鬼神的态度,如用言辞严厉地抨击“尼”;如干旱时先祭龙祈雨,如再旱则举行骂龙仪式;有人生病时先祈求诸“尼”,再不愈则骂“尼”,最后用驱“尼”治病等等。

云南傈僳族的氏族图腾,有虎、熊、猴、羊、蛇、鸟、鱼、蜜蜂、荞、麻、茶、竹、柚木、霜、火等20多种。傈僳族还把火、霜作为图腾加以崇拜。有的氏族虽以动植物命名,但并不把它们作为崇拜对象。如鱼氏族是由于这个氏族的成员善于捕鱼而得名;荞氏族、麻氏族则是因长于种植荞、麻而著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图腾崇拜逐渐减弱,或者只保留某些象征性的残余形式了。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部分关于傈僳族出版物——

1.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

于2020年8月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历经两年、策划摄制出版发行,出版物视频总时长150分钟,包括概述和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忠实记录了傈僳族先民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因为濒危的第一手史诗资源的抢救与挖掘、并以高质量影音摄制作为主要记录手段,《傈僳族创世古歌——创世纪》跻身国家民族文字出版项目库入库项目、云南省民族文化“百项精品”工程项目。

9.jpg

10.jpg

2.救亡之旅:怒江各民族群众援救中国远征军人员纪实 (中文、英文、傈僳语、怒语)

抗日战争期间的1942年-1945年,中国先后派出近30万远征军赴缅甸,与美、英同盟军共同抗击日军。1942年,因战事变化,远征军分几路撤退回中国。其中,第五军直属部队及九十六师约4万人选择了从缅北葡萄地区翻越高黎贡山途经怒江福贡回国。穿越野人山,走出热带丛林,无数英烈魂留异乡,余下6000多名远征军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中国怒江。怒江各民族男女老少为援助远征军创造了“一根蔑溜渡过千军万马”的奇迹,跋山涉水运抬枪炮、救助伤员,通宵达旦赶编蔑溜、运送过江,家家户户捐出粮油、让屋腾地……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万众一心、共同抗日的颂歌。

11.jpg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