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蛮声古今中外

0.jpg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世居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比如纳西族。

1.jpg

2.jpg

3.jpg

图片 | 纳西族三朵节期间,春光明媚,菜花嫩黄,更是丽江踏青游春的好时候,所以除祭拜活动外,人们还通过郊游野餐,举行赛马、对歌、跳舞比赛等文娱活动和集市的物资交流交换等,令节日氛围更隆重。

纳西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 或音译为“纳汝” );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 或译为“纳汗” )。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 居住在维西县 )、“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 )。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字皆意为“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纳西族的人口数为323767人。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纳西族东巴文及东巴画》片断

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中国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龙、巴塘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攀枝花市盐边县、西藏自治区贡觉、芒康县、云南省德钦、丽江、永胜县相继发现石棺葬文化。这些地区基本属于历史上纳西族的活动范围。

唐时,纳西族的畜牧业发达,在铁桥一带进行大批的牛羊贸易。农业经济也有发展。冶炼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纳西人所制造的兵器"铎销"名震六诏,南诏《德化碑》中将其称为“宝物”。

明代木氏土司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繁荣,兴盛开矿业,木氏在丽江、木里、中甸、兰坪、维西等地大办银矿、铜矿、金矿、铁矿及盐井等,木氏因此成为云南省内最富有的一家大土司,《明史·土司传》中说 :“产矿独盛,富冠诸郡”。清朝时期,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较快的发展。

4.jpg

5.jpg

6.jpg

图片 | 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授予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丽江古城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殊荣的城镇。

清末至民国初年之后,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丽江纳西族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抗日战争期间,东南沿海对外贸易中断,中缅交通被日本封锁,中印贸易活跃,丽江成为印、缅与内地贸易枢纽,丽江城出现拥有上百万元资金的纳西族商业资本家。在纳西族主要居住的大研镇(今属古城区),其民族手工业就已经发展得很好,有铜、铁、木匠、皮匠、纺织、染业、泥瓦等十多种行业。

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纳西族的“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当年曾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纳西族男子就此从事马帮业,成为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力量。

视频 | 《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纳西族东巴文》片段

纳西族族组织普遍存在于纳西族中。家族由几户至若干户共尊一个始祖的血缘亲属组成。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纳西族地区,家族依照父系血统而组成。丽江纳西族的家族关系有这样的称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窝”。纳西人把父系亲族视为“骨”,母系亲族视为“肉”。“崇窝”之“窝”即来自父系亲族“窝阔”之“窝”,即父系亲族的根骨,“崇窝”即由一个男性远祖后裔组成的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家族组织。

丽江纳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个氏族,“梅”与“禾”东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梅”“禾”两支后裔,西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束”“尤”两支后裔。新中国成立后,在丽江、维西等地的纳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组织早已消失。

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是自明太祖时起封授的世袭"土官知府",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世代占有当地土地和民众,有很多庄园。民众则分为百姓和庄奴两种。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种劳役、兵役;庄奴则直接在木氏庄园中劳动。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来区分贵族和平民。土司府设“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职,有称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头人。

1949年以前,永宁纳人(摩梭人)社会中存在着“司沛”(汉称贵族)、“责卡”(汉称百姓)、“俄”(汉称俾子,即奴婢)三个等级。

7.jpg

8.jpg

9.jpg

图片 |  热美蹉是纳西传统舞蹈中、最初专门用于葬礼的舞蹈。它流传于丽江大东乡一带,舞蹈动作非常原始,音乐也只有原生态的人声,歌词唱腔是纳西语,同时还包含了不少东巴经文,被誉为纳西族音乐活化石。

历史上由于纳西族存在多元的婚姻制度,因而也有不同的家庭形态,即纳西族同时并存着父系、母系、父系与母系并行3种家庭形态。

丽江纳西族的父系家庭。父亲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权力很大,对外以家长身份拜官、迎宾、处理诉讼、买卖田地、借放债款、出席家族及村的会议;对内负责管理全家的生产和生活,对婚姻、丧葬、修建房屋等大事都有决定权。只有当父亲不在的情况下,母亲才代行父亲的部分权力。丽江纳西族的父权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组成,五世同堂的不多。子女从父姓,财产由父亲传给儿子,实行父系继承制。

母系家庭,主要存在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中。这类家庭的特征是:家庭成员普遍过阿注婚姻生活;始祖母都是一个,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诸如安排生活、管理仓库、接待客人、均由她掌管。妇女又是某些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母系家庭的财产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则,具有较多原始共产的色彩。

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随着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男娶女嫁的正式结婚而形成的。传统习惯是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正式娶妻所生的子女,以及男子过继(收养)女阿夏所生的子女,均属男方的家庭成员,血统一律按父系计算。这些父系成员和女子未嫁所生的母系成员共住一家,便构成了两种血统成员并存的家庭。这种家庭的特征是:家庭世系是按母系与父系双系分开计算的;双系成员均有平等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由母系家庭演变为父系家庭的过渡形式。但在演变过程中,有些并存家庭会出现反复,一旦其后裔又过起男不娶妻、女不嫁夫的阿夏婚生活,它就倒退为母系家庭。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图片 | 第十六届东巴法会在丽江玉水寨和合院隆重举行时,除传统的祭祀东巴教始祖东巴什罗大典外,东巴法会当天,各地东巴(达巴)还开展文化、舞蹈交流活动。

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但信众最多的是东巴教。

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东巴教逐渐吸收了藏族的苯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其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

藏传佛教是从元末开始,由西藏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的。清初以后,藏传佛教在丽江、维西纳西族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清代初年之后。从康熙到道光年间的180多年中,先后建起了有相当宗教势力和经济实力的噶玛噶举派(白教)十三大寺。

在清代,汉传佛教在丽江地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增建了60多个大小寺庙,分布在城乡各地。

道教在明代传到丽江,木氏土司从内地请道士到丽江传播道教。清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4.jpg

15.jpg

16.jpg

图片 |  东巴教,是世俗化了的、多神崇拜的宗教。神灵们大多和人类没有什么差别,无论长相还是生活方式。纳西人关于神的想像力被固定在和自己的一切有关的范围之内,所以东巴教是亲切的,极富人情味。

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也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都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纳西族法定的民族节日。

17.jpg

18.jpg

19.jpg

图片 | 每年三朵节,在云南民族村纳西族木楞房祭天场,地位崇高的东巴及长老们,带领着纳西族同胞及其他各族的同胞们一起,举行神圣的纳西族祭天仪式。

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丽江古城人过“烧包”节(相当于汉族的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

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片断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部分关于纳西族出版物——

1.《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怒族若柔语、独龙族独龙语、傣族傣绷文、纳西族东巴文、阿昌族支系仙岛语)

绚丽多姿的民族语言文字,融合了边地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等多重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族群分化、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等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濒临消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其中的《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纳西族东巴文》即是纳西族的古老文字。

微信图片_20220804153016.jpg

2.《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手工之美,惊艳时光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技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从本质上讲,手工艺是一种创意打扮人们生活的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需要的造物艺术。但随着人类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曾经非常熟悉的手艺活已逐渐远去。2017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出版发行15集音像出版物《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其涵盖了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其中《云南民族传统技艺——纳西族东巴文及东巴画》《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反映的就是云南纳西族民族文化片断。

微信图片_20220804163551.jpg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