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寨中最好的建筑物是供奉佛像的奘房

1.jpg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世居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比如德昂族。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德昂族卷》片段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荞子、薯类等,擅长种茶。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在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德昂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居住在云南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

2.jpg

图片 |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表现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布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德昂族妇女多穿藏青色或黑色的对襟短上衣和长裙,用黑布包头,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用四五对大方块银牌为钮扣,长裙上织有彩色的横条纹。青年人不论男女均喜欢佩戴银项圈、耳筒、耳坠等首饰。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蔑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蔑,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

德昂族妇女与许多南方少数民族妇女一样喜着筒裙,但不同的是她们的筒裙为彩条水波横纹长裙,它上遮乳房,下及踝骨,显得新颖大方,鲜艳夺目。不同支系的妇女筒裙的纹饰有明显的差异。自称“梁”支系的妇女筒裙上,横织红、绿、黄、黑等颜色的宽线条纹饰;自称“别列”支系的妇女的筒裙上,横织大红线条纹饰;自称“汝买”支系的妇女筒裙,则以黑线做底色,夹杂有红、白色细线条纹饰。因此,当地人们根据德昂族妇女筒裙上的线条纹饰颜色特征,分别称之为“花德昂”“红德昂”和“黑德昂” 。

3.jpg

图片| 和南方许多民族一样,德昂族喜居别有情趣的冠盖式住房。图为复原的标准德昂民居。

德昂族的建筑以竹楼著称。长期以来,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德昂族村寨大多依山而建,传统建筑文化明显,有当地文化生态和德昂人社会历史发展痕迹。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德昂族地区仍保留父系大家族社会组织,也就是说有血缘关系的后代都共同居住在一所大房子内,那时他们住居的是干栏式长方形大屋,一幢房子占地五六百平方米,有的甚至有八九百平方米。

历史上,德昂族的传统住宅虽然是草顶竹楼,但从房屋结构上看,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房屋的柱子、横梁都用木料并经木工斧凿穿斗而成。其次竹楼、竹壁、竹椽、草顶,屋脊上都装有草制饰物,犹如内地寺庙上的宝鼎、鳌鱼之类,别有风味。

云南镇康地区现今的德昂族传统住宅与德宏地区相同,但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时,那里还保留着几个德昂大家庭,即三五个或十余个小家庭同住于一幢长方形的大屋中。到解放前,镇康保留下来的一幢德昂大房子的遗址长约五十米,宽约十五米,占地七百五十平方米。楼的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间,各户之间用竹壁间隔,并在每户的住间旁设有招待佛爷及客人的地方。

4.jpg

5.jpg

6.jpg

7.jpg

图片 | 在房屋装饰上,云南三台山的德昂族在茅草房屋脊上一般装饰有数个葫芦状的草结做饰物,类似内地寺庙上的宝鼎、鳌鱼之类,这也成为德昂族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的区分标志。

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式,具有对称、和谐、严谨、庄严的美学特征。比较典型而普遍的是以德宏地区为代表的一户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楼。这种竹楼分主楼和附房两部分。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这种竹楼外形别致,美观大方,据说很像古代中原地区儒生的巾帽。

关于它的来源,德昂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故事: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晴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8.jpg

9.jpg

10.jpg

11.jpg

图片 |  水鼓舞是德昂族独有的民族舞蹈,是德昂族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代表。

德昂族人们酷爱体育运动,射弩、打铜炮枪和泥弹弓是长期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德昂族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自卫武器,也是一种狩猎工具,因此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德昂族的泥弹弓是猎鸟工具,形状略似弓,制作也较为简单,用一竹片绷上麻线或牛筋作弦,弦的中部用篾编一小方框,用来安放泥土搓成的圆形泥弹丸。

武术在德昂族人们中间较为流行。德昂族武术除拳术外有棍、刀、剑、叉、勾镰。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德昂族有在重大节日中跳舞的风俗,较有代表性的是象脚鼓舞,德昂语称“嘎儿格冷当”。由敲鼓,打着铓、钹的男子带头,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按一定步法,手势绕圈而舞。也有男女分成两圈,男子组成外圈,女子组成内圈。由一戴草帽的男子带头击鼓,其他男子跟随,提起大裤脚,露出腿上所剌花纹,绕场欢舞。妇女组成的内圈,排头的女青年击铓锣,与击鼓男青年配合,跟随的妇女亦与男子并排而舞。

水鼓舞是德昂族独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语叫“嗄格楞当”,多系喜庆时举行。舞蹈时,将鼓挎在脖子上,鼓在身前,边敲边跳,大硭、大钹伴奏。鼓声深沉、庄重。可以单独跳水鼓舞,也可大家跟随水鼓节奏起舞。

12.jpg

图片 | 在德昂族的礼俗中茶叶,绝对是一个增进感情的媒介。因为在德昂族群体中流行俗语“离了茶办不成事情”、“有茶才能表明‘茶到意到’”。

茶是德昂族最重要的饮料。尤其是成年男子和中老年妇女几乎一日不可无茶,而且好饮浓茶。他们喝茶时,常常将一大把茶叶放入一个小茶罐里加水少许煎煮,待茶呈深咖啡色时,再将茶水倒在小茶盅里饮用。由于这种茶非常浓厚,所以一般人喝了极易兴奋,夜晚会彻夜难眠。而德昂人因经常饮用,却喝上了瘾,只要一日不喝,便会手脚酸软,四肢无力。相反,如果在劳累之时煮一罐浓茶,喝上几口,便立刻心高气爽,精神倍增。

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这种茶是用刚摘下的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

酸茶叶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认为这种茶可以解热散毒。干茶和酸茶在当地集市上都可买到,通常由年长的德昂妇女出售,它们被为“蔑宁”,在德昂语中,这是“茶妈妈”的意思。

德昂族还有用陶缸腌茶的习俗。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匀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由于茶叶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致使茶叶的消费量很大,因此德昂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习惯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栽上一些茶树。德昂人好饮浓茶,善于种茶,因而被周围的民族称为“古老的茶农” 。

视频 |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片段

德昂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德宏州以及临沧市的德昂族信仰的是严格的山地小乘佛教教派,禁止杀害或伤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与当地傣族信仰的可杀牲的小乘佛教教派有别,虽然其教义是共同的。德昂人崇拜天堂、憎恶地狱。他们认为好人死后可入天堂,还可再转化为人;坏人死后,则入地狱,受尽煎熬。因此,在德昂人生活的地方社会安定,民族和平,勤劳勤俭,蔚然成风。

德昂族笃信佛教,寨中最好的一幢建筑物是供着佛像的奘房。多数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佛爷以及小和尚(入寺为僧的儿童)。佛爷都识傣文,诵傣文经书。他们的生活,除宗教节日群众布施外,平日由全寨人家轮流供食。各地德昂族信奉不同的教派,有的可以喂猪养鸡或杀牲,有的则严禁杀牲,甚至野兽严重危害庄稼也不许打猎;每逢宗教节日和忌日都不从事生产。

寨神是德昂族村寨的保护神。德昂族把村寨附近或寨中的一棵大树视为寨神的栖息之所,每年春节举行祭祀活动。禁止砍伐寨神树,也禁止在其周围大小便。德昂族村寨还有寨心神“早务曼”,一般是用一尖形木桩立于寨子中央的沙堆上表示。寨心神也是寨子的保护神,禁止触摸,禁止在附近大小便。社神“舍猛”一般供于寨边森林中的小茅草竹楼内,以两罐清水供献。此神圣之地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也不能允许触动供物。“舍猛”周围的森林禁止砍伐。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一般选在春季,届时要杀猪、杀鸡,由祭司画纸龙,众人叩拜,然后一起饮酒野餐,醉酒后相互打骂,发泄平时相互之间的不满。此间不许别人劝阻,直到双方斗得筋疲力尽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德昂族卷》片段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部分关于德昂族出版物——

1.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在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坝雨林、山谷盆地和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繁衍生息着8个古老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种类,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原生音乐,堪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百科全书”,生动展示了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知识、伦理道德和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是珍贵的艺术遗产,拥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音像出版物于2015年5月被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评为“优秀”,2016年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荣获2016年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德昂族原生音乐》即是对德昂族民族民间音乐的忠实纪录。

微信图片_20220804153038.jpg

2.《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

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凝聚着云南各民族祖先千百年来的心血和智慧,独特的山地农耕文化、群体文化、神巫文化、口传文化土壤,孕育滋养了丰富的神话、史诗、叙事诗、传说、歌谣,传唱艺术大都以活形态存在(一些民族还以经籍的形式流传),与祭祀仪式、风俗活动等紧密相连,展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卓越的创造才能。2013年云南民族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忠实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真实原貌,大力弘扬云南省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口传文化和传唱艺术,荣膺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其中《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纪录的即是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

微信图片_20220805094857.jpg

购买点击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