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哈尼、白、傣、苗、壮、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实时显示,现在还有侗族户籍人士、土家族户籍人士一起生活在云南。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世居或绝大多数在云南居住,被称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民族之丰富堪称民族博物馆,每一个民族都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在与汉族的互动中创造了本民族绚烂的文明成果。
比如独龙族。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片段
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特有的世居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
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峡谷两岸、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等地,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独龙族与傈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俅曲”“曲”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根据分子人类学的检测,独龙族是中国境内和汉族血统最为接近的民族。
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独龙族总人口为7310人,其中男性3562人,女性3748人。
图片 | 独龙江被专家认定为“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馆”,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那里居住着曾经古老封闭的民族——独龙族。由于独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进去旅游的人很少,而那里的秀丽风光和独特的人文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诱惑。
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归属现尚无定论,但据中国语言学家孙宏开调查研究认为,与景颇语、僜语、珞巴语等语言相近,有可能为同一语支。独龙语内部分为两大方言,即独龙江的独龙语方言和贡山丙中洛的怒江独龙语方言。
独龙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主要以刻木、结绳的方式记事和传递信息。20世纪50年代,缅甸的日旺人(独龙族的境外一支)白吉斗 · 蒂其枯创制了一种以日旺话为标准语音点的拉丁文拼音文字——“日旺文”,主要用来翻译圣经,在当地群众中使用。1979年,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意愿,贡山县文化馆的独龙族干部木里门 · 约翰在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龙乘云同志的协助下,在日旺文的基础上,以独龙江乡孔当村公所一带的话为标准音点,创制了独龙语拼音方案。并于1983年12月在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讨论通过。1984年起在独龙族干部群众中试教推行,受到大家的热情欢迎和支持。
2015年1月20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云南昆明亲切会见了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七名干部群众代表,共同谋划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总书记的关怀,让遥远的独龙乡乡亲们备受感动。就是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片段
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的时间较晚,之前独龙人常以兽皮御寒树叶遮羞。纺织技术传入独龙江后,纺织便成了独龙族妇女的主要劳作形式。她们常以麻皮、水麻皮、火草等野生植物为原料捻线织布、用野生植物为染料染线,织出图案花纹,当地称独龙毯。
独龙族的独龙毯纺织手艺比较发达,质地优良色彩谐调,其传统服装因此特色鲜明。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是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一块麻布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清朝末年怒江地方官夏瑚曾对独龙族状况进行过实地调查。他在其报告中描写过当时的独龙族服装 “男子下身着短裤憔遮股,前后上身以布一方斜披背后,由左肩右掖抄向胸前拴结,左佩利刃右系篾箩。” 妇女的服装是 “以长布两方,自肩斜被到膝,左右包抄向前,其自左向右者,腰际以绳紧系,贴肉遮其前后,自右妙左者则披脱自如也。” 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多数常年赤身裸体或者只是在下身围一小块麻布,或系挂一块约三指宽的小木板、小竹板之类的东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独龙族的服装也没有多大改变。
图片 | 纺织独龙毯是独龙族妇女的主要劳作形式。
然而,环境的艰苦泯灭不了独龙人的爱美之心。他们的服装虽然十分简朴但仍很注意身上的装饰。独龙族男女都喜欢佩带饰物,他们双耳坠着耳环或是单环垂肩,也有人仅以竹筒穿在耳垂上。在脖子上戴项链也是独龙族男女的共同爱好,且认为越多越好,故有的独龙族人脖子上挂着10多串珠串。还要独龙族人不挂珠串就用菖蒲根一类的草茎圈成项圈戴在脖子之上。独龙族女子还特别喜欢用藤篾做成圈箍戴在腰、大腿或手腕上,有的圈箍还被染成黑色或者红色。现在腰、腿箍已很少见,只有腕圈仍被许多独龙族妇女保留。
新中国建立后,独龙族的衣着有了很大变化,男女服装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只有部分老人在家时仍保留着传统装束。男女外出时仍习惯在身上披一块独龙毯。
独龙毯结实耐磨、使用方便,昼可为衣、夜可当被,一直深受独龙族人民的喜爱。新中国成立以后从1951年到60年代初期国家每年都调拨大量棉布衣裤发放给独龙族人民。后来随着独龙族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等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各种时装更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独龙族地区。但很多独龙人无论穿什么衣服仍喜欢在衣外披饰独龙毯,形成一种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图片 | 独龙族人有着“太古之民”之称,其中“最后的纹面女”已经成为独龙江正在消失的“文化”。
独龙人们喜爱饮水酒、喝茶、抽旱烟,他们酿酒的方法奇特。独龙人在地上挖一个土窖,四面用芭蕉叶围住。把煮熟的玉米或米饭拌好酒曲,放进窖里,再盖上一层芭蕉叶,并用泥土封口。在上面烧火加温三五天后,将土坑钻一个小洞。如有浓烈的酒气便酿造成功了,扒开封口泥土,把玉米或米饭掏出,放在盆里揉搓捣烂滤出的汁液就是食用酒。
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也平均分一份。
在独龙族的食谱中,有两种食品很受欢迎。一个是被当作主食的夹馅荞饼,另一个是风味菜肴"夏热阿"。做夹馅荞饼先要和好苦荞面上锅烙成荞饼,馅菜根据条件既可是常见的蔬菜也可以是鱼、鸡、猪肉或野味。不过独龙人很喜欢夹上一些野韭菜,使荞饼有一种独特的风味。这种夹馅的荞饼携带方便,人们出工打猎前都会带上几个。肚子饿了,燃上一堆柴火拿出饼来烧一烧,然后就着水酒或山泉水风卷残云般地几个饼下肚,浑身就又长出使不完的力气。
"夏热阿"是独龙语意为酒焖鸡。其做法和内地常见的红烧、黄焖鸡块差不多,只不过放进鸡肉里的不是水而是自酿的水酒。这样做出来的鸡肉肉质鲜嫩、肉汁微微有一些辣,十分可口。另外独龙人的酸竹菜也很有特色。这种用山中盛产的竹笋做出的菜开胃解暑下饭。只要吃惯了,没有它还真有点饭菜不香的感觉呢!
图片 | 石板粑粑是贡山县独龙族、怒族的古老食品(上);独龙语称“美皓”的竹笋干菜,常用来炒肉食和做汤料,味鲜美爽口。
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叫“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年节。节日没有一个统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选择好吉日就开始过年。节日的长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备情况而定,一般是两三天或四五天。
选定过年的吉日后,各家就邀请亲友一起来过年。他们在特制的“请柬”木条上刻上缺口,派人送往邀请的村寨。木条上刻几个缺口就表示再过几天后要举行仪式庆祝年节,接到木刻“请柬”的人要带上各种食物前往致意祝贺。宾主相见要共同饮一筒水酒、相互对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着客人欢聚一处,围着篝火一面品尝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舞,共同庆贺一年一度的丰收。
清晨曙光照亮山寨,锘锣响起就表示新的一年来到。早餐过后人们随着锘锣的敲响来到山寨的空旷地,用古朴的习俗欢庆新年。长老们用编制精巧的独龙藤器,盛着可口的菜肴以传统的方式给每个人分食。人们不分年岁、性别、家庭,大家手牵着手跳起本民族的传统舞蹈。一时间歌唱声、欢呼声、舞步声交织在一起。
图片 | 独龙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斗争中,根据自然的变迁,从当年大雪封山至次年大雪封山时称为一年,称之为“极友”。这个时候庆祝的节日就是“卡雀哇”。
独龙族崇尚恋爱自由、奉行一夫一妻制。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上门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
到了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水,自己走到火塘边将火烧得大大的,再放上茶壶。然后从背囊中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做好泡茶准备。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只能围在火塘边等候。水一烧开,说婚人立即在茶缸中泡好茶再倒入碗中。按顺序先敬姑娘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自己。
接下来说婚人就开始说是小伙子如何好、家中人如何喜欢姑娘等。
说到一定时候,姑娘的父亲或母亲将茶一饮而尽,姑娘和其他人也跟着将茶喝了,这门亲事就算成了。如果说到深夜,茶水还是没人喝,那说婚人第二天晚上再来。如果接连三个晚上仍是没人喝茶,说明姑娘家不同意婚事。
图片 | 喝了 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婚礼就算完成。
独龙族的婚礼比较简单。在仪式上,男女双方的父母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儿子女儿的情况,勉励新人要相互关心,即便将来一方的手、脚断了或是眼睛瞎了也不能分离。然后一对新人喝同心酒,大家跳起独龙舞就算仪式结束。
据史籍记载和民间的传说,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她们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而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纹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所以纹面在历史上是独龙族妇女反抗民族压迫、求得人身安全的一种消极斗争形式。
视频┃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独龙族原生音乐》片段
云南辉煌灿烂、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云南在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具有突出优势的宝贵资源,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又是云南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它以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根基,以特殊的消费人群为市场,经千百年历史变迁迄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和传承价值、历史价值。筹建于1987年的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牢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党中央的精神和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己任,多年来依托丰厚而独特的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摄制、出版和发行了一万余种以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原创优秀音像出版物,涉猎几乎所有的云南少数民族,被外界誉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因库 ”和 “云南民族文化的音视频数据库”。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部分关于独龙族出版物——
1.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
在云南西南边陲的热坝雨林、山谷盆地和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繁衍生息着8个古老的人口较少民族,他们是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种类,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原生音乐,堪称云南人口较少民族的“百科全书”,生动展示了8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知识、伦理道德和民风民俗等方方面面,是珍贵的艺术遗产,拥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音像出版物于2015年5月被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评为“优秀”,2016年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荣获2016年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怒族若柔语、独龙族独龙语、傣族傣绷文、纳西族东巴文、阿昌族支系仙岛语)
绚丽多姿的民族语言文字,融合了边地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等多重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族群分化、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等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濒临消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其中的《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独龙族独龙语》即是云南独龙江独龙族的一种方言。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755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