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立项之际即荣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已经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有散文和韵文两种形式。散文的就是佛经文本,经卷一般保存在佛寺内;韵文的则是章哈所演唱的歌本,一般都是由章哈歌手保存在自己家里。20世纪70 年代末至80年代初,自上而下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工作普遍开展起来,《巴塔麻嘎捧尚罗》成为重点发掘对象。
《巴塔麻嘎捧尚罗》它主要流传在傣泐、傣痕、傣连等傣族支系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使用兰纳老傣文,内容涵盖了傣族先民的兴起、定居、迁徙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文学研究价值,同时也是一部篇幅巨大、影响深远的傣族人民的文化史。它详细记述了傣族的起源、早期世界观的形成,以及后来傣族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政权、傣族南迁。所有的傣族章哈,都必须学习和了解这部作品。
《巴塔麻嘎捧尚罗》主要是在佛教节日、傣历新年、祭寨神勐神、祭寨心勐心、贺新房时,由僧人(康朗)念诵或歌手(章哈)演述其中的相应章节,现在能够演唱完整版本的《巴塔麻嘎捧尚罗》的,只有西双版纳橄榄坝的一位80多岁的老章哈岩罕罗。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章哈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939年出生的岩罕罗8岁当和尚时就开始学习唱歌,他的歌声极富魅力,在东南亚地区都有影响。
视频|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片段
在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傣族创世诗史“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中,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西双版纳傣语教研室副主任岩温罕( 傣族)说过,很多古老的史诗已经被人们遗忘,会演唱“巴塔麻嘎捧尚罗”整部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位章哈岩罕罗是西双版纳州屈指可数的章哈勐,用汉语来说他就是歌王,是西双版纳傣族的歌王。
章哈在傣族社会生活中起着儿童启蒙教育、倡导社会伦理道德、宣传生产知识等寓教于乐的重要作用。傣家人历来视章哈歌手为最有知识的人,将他们比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盐巴”和“芳香四溢的鲜花”。
“章哈”这个词有两个含义:第一,其本身是指歌手,它是一个歌手的称谓;第二,它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演唱的曲调),是西双版纳傣族演唱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曲艺方式。要想成为一个“章哈”,他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学习,要先拜师,拜师以后跟随老师进行学习和演唱。在这个拜师过程中,老师会把他自己所掌握的,比如说《巴塔麻嘎捧尚罗》母本,拿给自己的学生进行学习,或者是让他演述。
视频|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片段
从对岩罕罗的访谈来看,成为章哈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打基础的阶段。这期间多听多看师傅的演述,耳濡目染章哈的传统文化,同时掌握傣文的读、写能力。虽然章哈演述的时候不能手持文本,但是在演述之前要借助手抄本来做记忆要点。如果章哈不懂傣文,那就全凭记忆能力,其习得过程相对辛苦和缓慢。过去男子都有机会入寺学习傣文,妇女只能自学或跟父辈私学,所以她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遮镇近五十多位章哈中,不懂傣文的占一半(大多数是女性)。
第二阶段是正式拜师求学。当章哈打好基础并能简单演述后,就可以正式拜师傅。如果说第一阶段属于“小学生、中学生”阶段,那么第二阶段可以说已经是“大学生”了。师傅不再手把手从最基础的教起,而是尽可能地向徒弟提供自己手中的传统歌篇让他们掌握和公开演述,并且在大方向上作思想指导。举例来说,傣族章哈国家传承人岩帕有60多个门徒,他们来拜他为师傅之前都已经是当地远近有名的章哈,都可以独立演述。每年开门节,徒弟们会不约而同聚集到师傅家门求教、谢师,以此开启这年的演述生活(开门节前禁止章哈演述)。简单来说,章哈的“师傅”类似于大学里的“导师”,只是偶尔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三阶段就是退出演述舞台,开始收学徒传授章哈演述技艺。作为职业歌手,除了要有一副悦耳动听的歌喉,章哈还得保持健康的体魄。因为章哈演述通常是通宵达旦,被邀请到主人家助兴演述通常在晚上,而且一般不少于八个小时。所以到了一定的年纪后,有些章哈就感到体力不支、嗓子沙哑,只能结束自己的歌唱生涯。女性章哈比起男性章哈来说,她们在结婚生子后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力,因此她们的演述生涯也相对更短。
图片 | 手抄本《掌月朗宛》(月朗宛神象),属于《捧尚罗》的一部分,在勐海县曼燕村佛寺保存。
章哈演述是典型的口头传统,每一次演述皆基于传统内容进行即兴创编。在章哈演述的内容中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即兴演述的能力反映了章哈歌手的基本功底。二是章哈演述的歌里通常含有祝福歌、祈祷歌、叫魂歌等,都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古歌谣,属于高度程式化的“大词”。三是章哈虽然是口头演述者,但是在其习艺的过程中,手抄本具有重要意义。
章哈在演述过程中不仅要与自己的搭档互动,听众的反映也很重要。搭档之间的这种互动类似于情歌,在满足大众的娱乐心理时,也不能触犯相关禁忌。这种互动是即兴创作的,主要目的是赞美和激励搭档。
傣族诗歌普遍使用腰脚韵,即第一行的末字起韵,第二行的腰部有一字和上一行的尾韵相押。对于文本诗篇来说,口头形式的诗歌不仅是腰脚韵,而且还是连环式的腰脚韵。即第二行除了跟上一行完成押韵之外,其末字又为下行起韵,环环相扣下去。因此,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长诗就具有这样优美的韵律特色,因歌本往往是提供给章哈并用于口头演述,诗律法则就有了重要的作用。
视频|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片段
众所周知,傣族诗歌与南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由于村民将大部分抄本供奉和存放到佛寺内,只有少部分由村民自己保存在家里,这导致人们将“傣族诗歌文本”与“佛经”混为一说的现象。其次,南传佛教传入到傣族地区后,吸收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历代傣族僧人将民众喜爱的故事逐渐编辑成文,最终融入为佛经的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还俗僧人康朗将外来的佛经故事创作、改编成长诗供民间歌手章哈演述,将佛经故事广泛传播到民间。长诗的传播与佛教僧侣(特别是康朗)有着重要的关系。以上三点使得傣族的创世史诗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熟悉史诗的人群主要是佛教信徒或者歌手。
总的来说,一方面那些傣文功底很好的民间诗人根据傣族传统诗歌法则,先将佛经故事改编成诗行(歌本),然后将歌本交给章哈们去演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宣传了佛教。另一方面,僧人了解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传统,他们在佛经的传抄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吸纳了这些口传文学要素。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仅有佛教典故,还有大量的民间神话故事。史诗的主要传承人有歌手章哈和僧人康朗,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参与了史诗的创编、演述和传承。
手抄本之一,该文本现由傣族章哈国家传承人岩帕(西双版纳勐海县人)保存。
如今入寺为僧修行的男子数量在剧减,还俗的康朗自然也少了。我国境内的傣族虽然依然信仰南传佛教,但男子出家为僧的传统习俗已经淡化。在传统的惯性下,还有部分傣族男子选择中学时段出家为僧,白天身穿僧袍到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晚上到佛寺里住宿学习佛教知识。但这种出家为僧俨然已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行为,不再具有传统上的意义。
正如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生活的反映一样,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以“创世”过程为中心线索,以艺术概括的形式叙述了天地形成、人类起源及其发展的主要历史过程。尽管这种叙述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却艺术地再现了原始社会傣族人民生活最本质的面貌,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它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图片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有傣族章哈演述全章的“巴塔麻嘎捧尚罗”。
傣族章哈,又译作傣族赞哈,意为会唱的人,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目前的状况看,章哈大都散落在民间,章哈文化也受到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原有的、珍藏的古诗词、古歌谣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加之章哈文化的传承大都是口传心授,章哈的成长如不加强抢救和保护,章哈文化将会消失。因此,抢救和保护即将消失的章哈唱本和诗歌古籍,抢救和保护章哈人才,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2022年,《巴塔麻嘎捧尚罗》入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经调研,目前能演绎《巴塔麻嘎捧尚罗》这部口传史诗的章哈不多,云南民族文化音像音像出版社使用现代数字影音技术较系统、完整、高品质的抢救性记录、保存以“橄榄坝歌王”岩罕罗为代表的傣族章哈们所演唱的《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出版物《傣族创世诗史“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也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影像版古籍文献。
2022年10月,立项之际即荣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 《傣族创世诗史“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正式面世,大家将通过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物我交融的史诗美学思想和多元的审美理想一睹傣族美学的意蕴。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332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