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诗王”是傣族叙事长诗中最辉煌的荣光

视频| 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片段

傣族民间叙事长诗,绝大多数是根据贝叶经同名故事改编和创作产生的。历史年代悠久,篇幅很长,每一部都在三千行以上,最长的达10多万行。被傣族人民称作“五大诗王”是《乌沙巴罗》《粘芭西顿》《兰嘎西贺》《巴塔麻嘎捧尚罗》《粘响》,是叙事长诗中最辉煌的成果,无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乌沙巴罗》,共有49章,长12万余行。这是傣族叙事长诗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有“王中王”之称。它以故事的形式反映了原始宗教与佛教的斗争。其主要内容是国王召曼诺沙蒂的王后生下了一个肉球,剖开后走出一个模样像癞蛤蟆的男孩,取名叫乌沙。乌沙长成人后,性格像野兽般粗暴,全身漆黑,长满疙瘩,疙瘩里流着毒汁,大象、马鹿都被吓得飞跑,苍蝇、蚊子也不敢叮他。

乌沙具有征服一切的本领,但又特别骄横。他逼父王退位,自己当上了国王。到了成婚年龄,还无法找到妃子。姑娘们全都躲了起来,不愿嫁他。邻国有一个跛脚歪嘴姑娘想嫁乌沙,可是一见到乌沙,就被乌沙的容貌吓昏了。象王的未婚妻巴罗,不幸被乌沙撞见了,乌沙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美丽的姑娘,把她抢回了宫,强逼成婚。象王发现巴罗被劫后,率兵营救,与乌沙激烈战斗,乌沙大败,巴罗获救后与象王结成了夫妻。婚后生下了一个女儿,长大后嫁给了火神。

火神为了篡夺岳父的王位,森林战火又起。巴罗用母亲的美德避免了一场灾难。后来,巴罗死后升天变成了仙女,象王及其一百多位象官死后也升上了天。只有乌沙死后沉入地狱十万年。

1.jpg

图片 | 手抄本《掌月朗宛》(月朗宛神象),属于《捧尚罗》的一部分,在勐海县曼燕村佛寺保存。

《粘芭西顿》,译为汉语是四棵缅桂花树。全文37章。共6万多行。故事梗概是:勐扎西被巨鹰残害,人畜都被吃光了。国王为保住惟一的女儿,做了一个大鼓把女儿装在里面,挂在宫延。接着巨鹰把国王、王妃及宫延里的人都吃光了。邻国勐巴拉娜西的年轻国王叭粘巴打猎路过勐扎西的宫延,好奇地敲响了大鼓。姑娘走了出来,讲述了勐扎西的灾难。国王爱上了公主,娶她为妻,取名为楠光罕,意为金鼓姑娘。后来,楠光罕一胎生了四个小男婴,被王后装入瓦罐抛入江中,并禀告国王,生的是狗。国王把楠光罕贬为家奴,专门喂猪。四个小王子被宫中栽花的老夫妇从江中救起后,被王后发现用毒药毒死。老夫妇把四个孩子埋在了花园,四个坟堆上长出了四棵缅桂花树。王后知道后,又进行了百般摧残,硬逼着老夫妇连根拔起扔入江中。四棵缅桂花树顺江逆流而上,被修行的帕拉西捞起,用仙术把他们变回了人形,并传授了各种武艺。长大后,他们回去寻找母亲。他们在寻找母亲途中,分别打败了四个妖国的国王。几经曲折,四个小王子最后找到了母亲,并使父王明白真相。最小的儿子,还用法术使勐扎西兴旺起来。《粘芭西顿》这部作品是阶级社会围绕王位继承而展开的矛盾斗争的缩影。

《兰嘎西贺》,意为兰嘎的十头王。它是一部篇幅巨大、影响广泛的傣族神话史诗。全诗共有22章,33000余行诗。作品通过传奇性的情节,展示了傣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塑造了70余个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围绕争夺勐甘纳国公主楠西拉展开的人、神、猴的战争。长诗的主题具有较高的人民性,诗中描写的傣族社会风俗和亚热带风光,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部巨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对于傣族社会历史、宗教和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研究也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粘响》是《论傣族诗歌》的作者祜巴勐写的。长诗的内容梗概是:勐粘响国王苏令达通过鹦鹉托书,向勐西丙的景达楠公主示爱,双方订下姻缘。苏令达派使臣向勐西丙求亲遭到拒绝,引起了战争。经过惨烈地战争,勐西丙大败,双方议和成为友邦兄弟。整部作品构思严密,人物刻画完整,战争场面描写生动。


视频|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片段

《巴塔麻嘎捧尚罗》意为“神创造万物”或“神开天辟地”。全诗长18000余行。长诗语言简朴,含义深邃,想象丰富。《巴塔麻嘎捧尚罗》内容博大精深,有创世神话、自然神话、万物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谷物起源神话、祖先神话等方面的大小神话共50多个,可称为名副其实的傣族神话集。其内容包罗万象,篇幅较长,繁而不乱。整部史诗以创世神为核心,以事物发展规律为线索,将众多的神灵、众多的神话串连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神话叙述中,创造了诗的意境,与其他用散文叙述的神话截然不同。

这是贝叶文化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在创作水平和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在傣族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因此被誉为傣族五大诗王之首。它有着丰富的文本形式,与多元化的演述场域,其文本形式主要包括民间口传本,手抄本与寺院贝叶经本,绵纸经本等。

视频|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片段

傣族章哈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是传承傣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目前的状况看,章哈大都散落在民间,章哈文化也受到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原有的、珍藏的古诗词、古歌谣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加之章哈文化的传承大都是口传心授,章哈的成长如不加强抢救和保护,章哈文化将会消失。因此,抢救和保护即将消失的章哈唱本和诗歌古籍,抢救和保护章哈人才,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2022年,《巴塔麻嘎捧尚罗》入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经调研,目前能演绎《巴塔麻嘎捧尚罗》这部口传史诗的章哈不多,云南民族文化音像音像出版社使用现代数字影音技术较系统、完整、高品质的抢救性记录、保存以“橄榄坝歌王”岩罕罗为代表的傣族章哈们所演唱的《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出版物《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也是一部研究傣族古代神话及社会的影像版古籍文献。

2022年10月,立项之际即荣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 《傣族创世诗史“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正式面世,大家将通过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物我交融的史诗美学思想和多元的审美理想一睹傣族美学的意蕴。

2.jpg

3.jpg

3.jpg

4.jpg

5.jpg

6.jpg

即荣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活态演述抢救性影音记录》已经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