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各民族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它的延续与发展,主要以特定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为根基,以独有的民族节日为载体,体现出了独特魅力和巨大的文化生命力,不仅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体育文化和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并且在新时代同样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体体现。
傣族是雨林的民族,在傣族的传统文化中,傍水而建的干栏式居屋,水稻的种植,泼水节等,成为傣族美好生活乐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傣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传统体育形式表现出柔美、细腻、传情、祥和、修身养性等文化特质。国家民族文字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系列——傣族传统体育、景颇族传统体育、德昂族传统体育》的云南傣族传统体育,包括第一集德宏傣族传统武术、第二集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赛龙舟、第三集西双版纳傣家斗鸡、第四集西双版纳傣族象脚鼓,都生动体现了傣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和传统体育特色。
视频 | 《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系列——傣族传统体育、景颇族传统体育、德昂族传统体育》西双版纳傣族象脚鼓片段
象脚鼓,是傣族民间一项传统体育形式,主要流行于傣族男子中。傣族象脚鼓,分长、中、短三种形式,打起来声音浑厚悠扬。作为傣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傣族男子从小必须学会打这种象脚鼓。
象脚鼓舞也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舞蹈之一,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流传于中国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在东南亚国家也有不同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象脚鼓舞是舞,也是武。”象脚鼓舞由傣族武术的动作和套路演变而来,以象脚鼓作道具,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是融进傣族村寨生活的文化元素。
傣族象脚鼓的对踢和对打,常在各种公共场合以及傣族年节庆典中进行。傣族象脚鼓分长、中、短三种,声音浑厚。流行至现在的傣族象脚鼓,一般为两人一组,多采取两人对踢和对打的形式进行竞技。对踢比赛过程中,两人以跳跃、转身、下蹲、躲闪等动作俟机对踢,整个身子随着鼓声一起一伏。步法有脚跳、弹腿跳、撩腿、悠腿等,并间以错步、弓步、点步和旋转。既击鼓擂声,又对踢较力斗计。象脚鼓对打时,可单打、双手、集体打。
图片 | 象脚鼓舞以傣族武术套路为基础,以象脚鼓作道具,伴以铓锣和镲,集中展现了傣族男子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
象脚鼓一般分为三类:一、长象脚鼓。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有手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甚至脚打、头打、多为一人表演,或为舞蹈伴奏。长象脚鼓是象脚鼓中最高大的一种,傣语称"光亚",一般在13O—160厘米,最高的达190厘米,鼓面直径30厘米左右。
二、中象脚鼓。一般用拳打,个别地区用槌打。它没有更多鼓点,一般一拍打一下,个别地区左手指加打弱拍。以鼓音长短、音色高低及舞蹈时鼓尾摆动大小为标准。据说鼓音长者,可打一槌鼓将衣服钮扣全部解开,再一槌鼓将钮扣全部扣好,鼓音仍不完。中象脚鼓舞步扎实稳重刚健,大动作及大舞姿较多。舞蹈时不限定人数,人少时对打,人多时围成圆圈打。中鼓傣语称"光吞",是象脚鼓中用途最广的一种,鼓高60~95厘米,鼓面直径 23~28 厘米,鼓底直径23~31厘米.中腰最细处直径11~15厘米,常用于象脚鼓舞或节日庆祝。
三、小象脚鼓。仅在西双版纳较多见,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斗和赛中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最后抓住对方帽子或包头为胜。一般为二人对赛。小鼓外形有如矮脚怀状,高仅30—40厘米,应用不如大、中型鼓广泛。
视频 | 《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系列——傣族传统体育、景颇族传统体育、德昂族传统体育》西双版纳傣族象脚鼓片段
象脚鼓也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明朝人钱古训写的《百夷传》一书说:傣族"以羊皮为三、五长鼓,以手拍之"。这里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的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可见至少在明代以前,傣族就已经有了象脚鼓。
象脚鼓外形似一只精美的高脚酒杯,它是用一整段木材(或几块木料拼粘)制作,通体中空,上端是杯形共鸣体,鼓面蒙皮,鼓皮四周用细牛皮条勒紧,拴系于鼓腔下部,并可调节其张紧度。鼓身外表涂漆,鼓腰和鼓的下半部雕有装饰图案,有的还在鼓身上系有花绸带和彩球。
象脚鼓鼓身常有图饰,图形多为孔雀,有时象脚鼓在舞动中还插上几根孔雀羽毛,而孔雀是傣族人最珍视和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现了傣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造型似大象的足,而大象在傣族人的心中象征五谷丰登,生活美好。从象脚鼓中看到了孔雀和大象,无不表明出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象脚鼓的敲奏方法十分丰富,往往随表演情绪需要而指、掌、拳、肘、脚并用,鼓点纷繁多变。鼓手边敲边跳,不时做出摆鼓、甩鼓、摇晃转身等动作,十分诱人。
演奏时,将象脚鼓背带挂于肩上,鼓身斜向身前,也可将鼓直立于地,左手扶住鼓边,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和右手配合交替敲击鼓面。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
演奏方法有正拍、闷拍、指拍(用一个指头)、掌拍和拳击(半握拳)等,右手多击重拍,在演奏高潮或情绪热烈时,甚至手肘和脚也参加击奏。傣家鼓手演奏时,为了改变鼓的音色和音高,还在鼓面中心糊上饭团,用饭团的大小、厚薄来改变演奏效果。
视频 | 《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系列——傣族传统体育、景颇族传统体育、德昂族传统体育》西双版纳傣族象脚鼓片段
象脚鼓因大小不同而发音各异,大鼓音色雄壮、浑厚,中鼓激越、昂扬,小象脚鼓鼓清脆、明亮。象脚鼓常与铓锣、傣镲组合在一起,为傣族的孔雀舞等民间舞蹈伴奏,在民族乐队或傣剧乐队中,象脚鼓常作为色彩性节奏乐器使用。此外,象脚鼓还与舞蹈相结合,作为独奏节目来表演,这就是人们熟悉的《象脚鼓舞》。
关于象脚鼓的来历,在傣族民间流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傣族地区年年洪水为患,人们不得安居乐业,后来才知,是一条蛟龙作孽。大家都恨死了这条蛟龙,有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立志为民除害。他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终于杀死了蛟龙。在庆祝胜利的时候,人们为了表示对孽龙的憎恨,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就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作成了象脚鼓。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百兽中的大象和百鸟中的孔雀都被看成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当象脚鼓敲响之时,男女老幼都欢快地跳起舞来。
傣族象脚鼓的来源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相传在远古时候的勐遮地区是一个碧波荡漾的美丽湖泊。可湖畔却盘踞着蟒魔和龟魔,它们四处造孽吞食人畜。后来一位傣族武士带着一群猎人来到湖边,消灭了吞噬人畜的蟒兽,取皮蒙在空心树和竹筒上敲击取乐,于是便形成了鼓。几年以后,有两位驯象人把鼓改成象脚腿的形状,自此以后傣族民间便有了象脚鼓 。
傣族人民制作的象脚鼓,鼓身细长,鼓面不再用蟒蛇皮,而是用羊皮作成。鼓身用轻质木材,一段完整的圆木挖空树心而成。整个鼓身涂上鲜艳的彩色,并用孔雀翎毛装饰,非常美丽。鼓身上系黄色或其他彩色绸带,挂在击鼓人的左肩。击鼓人夹鼓于左胁下,双手击鼓面。击鼓前,要用糯米饭滋润鼓面,使鼓声哄鸣悦耳。击鼓人边敲鼓边舞蹈,鼓声时紧时缓,节奏明快。击鼓人是整个舞蹈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人们随着鼓声欢乐舞蹈,舞姿婆娑,变化万千。
鼓手工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制作技艺独特,具有浓郁的傣族特色。
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各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紧密相联,是认识各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宝贵的人类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护、传承它们意义重大。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各种原因,当下缺乏对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深入、系统、全面的记录,这些最自然、最古老、最淳朴的民族传统体育,面临传承的危机,部分项目已经出现濒危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命运。用影像手段拍摄、记录云南特有民族传统体育,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能以声音画面形式传承记录,对填建设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料音像库有重要的价值。为更好的记录、保护、传承特有民族传统体育,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经过深入的调研和充分的准备,将通过视频的形式,把云南15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有代表性的项目,用10集(分三个部分)来记录和展现。《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系列——傣族传统体育、景颇族传统体育、德昂族传统体育》作为系列的第一部分,展现的是云南傣族、德昂族、景颇族三个特有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中代表性的项目,将用镜头生动的来记录和展现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系列——傣族传统体育、景颇族传统体育、德昂族传统体育》对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挖掘、整理、保护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将有极其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图片 | 《云南十五个特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系列——傣族传统体育、景颇族传统体育、德昂族传统体育》在本号微店以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325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