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生物种质的“诺亚方舟”,正是吴征镒所愿

10.jpg

图片 | 昆明植物所的所训“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吴征镒先生解读“其深意乃在植物既是资源和环境的重要部分,又必用于提供资源以改造环境。”如今,吴征镒先生题写的这八个字刻在昆明植物所内的一块青石。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吴征镒亲笔书写的8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块石碑上,这8个字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1956年吴征镒提倡建立了中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开中国生态保护之先河;1958年,吴征镒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辞去了在北京担任的所有职务,携妻儿举家迁往云南昆明,筹建昆明植物研究所。1999年,他提倡建设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库,成为了中国野生生物种质的“诺亚方舟”。

作为中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吴征镒杰出的科学成就在中国植物学事业创新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有力推进中国植物科学走向世界,深远影响着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建设。

云南拥有中国50%以上的生物种类,是誉满全球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从科学角度来看,保护好云南及周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确保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特别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极度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安全性,而且可以使得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快速、高效、持续开发利用真正成为可能。同时这也是中国政府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13.jpg

图片  |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1999年8月,吴征镒院士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十分有必要尽快建设云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得到当时朱镕基总理的重视和支持。

2002年,国家发改委(原国家计委)批准了中科院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申报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建议书"。

2004年3月9日,国家发改委对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了正式批复(发改高技〔2004〕408号文件),标志着该项目进入了实质性的全面建设阶段。

2004年11月29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昆明植物所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中科院副院长陈竺、云南省副省长吴晓青、中科院院士吴征镒、孙汉董、周俊、张亚平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以及科技部等30多个相关单位领导为种质资源库奠基。

2004年12月,承担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标准化及共享试点",开始了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标准化收集、整理、保存、标准规范研制、共享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009年11月2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召开了种质资源库项目竣工验收会议。验收委员会主任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晓强、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共同担任,验收委员会副主任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和段琪、中科院副院长詹文龙和中科院植物所洪德元院士共同担任,委员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档案局、云南省人民政府和中科院等有关单位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共27人组成。

2010年4月27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用户委员会在昆明植物所成立并举行了第一次会议。会议由种质库副主任高立志研究员主持,15位来自相关研究机构、大学的专家和企业研发部门负责人被聘任为用户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2010年5月9日,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接收和备存了来自世界混农林中心(World Agroforestry Centre)的第三批林木种子,该批种子共31种55份,采自肯尼亚、墨西哥、坦桑尼亚、危地马拉等8个国家。至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共保存了采自我国的36678份野生植物种子,并备存了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22个国家的645份植物种子。

14.jpg

15.jpg

17.jpg

图片 | 保存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植物种子,资料照。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现任主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的李德铢博士也是吴征镒教授的弟子。1987年2月至1990年3月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他在吴征镒教授和路安民教授指导下研究了中国-喜马拉雅地区葫芦科雪胆属(Hemsleya)的系统学与进化。1993年李德铢出版专著《雪胆属的系统与进化》,被吴征镒教授称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植物系统学专著”。

在第三十三届教师节,李德铢应邀以“吴征镒院士治学精神”为题,讲述自己老师吴征镒先生的科学精神,以此缅怀恩师诞辰101周年,也希望吴征镒先生淡泊名利、孜孜追求科学的精神激励大家前行。李德铢用质朴又亲切的言语向师生们娓娓道来恩师吴征镒先生具有时代烙印的丰富求学、就职经历,以及致力于中国植物学研究的毕生努力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卓越贡献。李德铢旁征博引,运用丰富的史料,展现了吴征镒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沉浸在植物学研究中,持之以恒、不懈探索的精神,以及在这过程中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最后,李德铢引用吴征镒先生座右铭“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 结束了报告。大家被吴征镒先生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品质深深感动,同时点燃了对植物科学兴趣。

16.jpg

图片 | 2021年10月20日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拍摄的种子萌发实验。

现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植物多样性与基因组学团队的李德铢团队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植物DNA条形码与基因组学研究。新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为标本遗传信息的获取带来了新的契机,因为新一代测序技术正是以100-400 bp的短片段分子为建库模板。同时,基因组浅层测序(Genome Skimming)通过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全基因组较低测序深度基因组数据,借助于生物信息学手段,可得到叶绿体全基因组、线粒体全部或者部分基因组,以及核基因组中高度重复区域(如rDNA)等序列数据。最近,该团队曾春霞博士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团队的支持下,与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合作,综合考虑标本的完整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尝试选择500 pg的起始DNA(文献报道多以ng或μg为起始量),通过文库构建流程的优化,成功获得标本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和rDNA序列数据,用于DNA条形码2.0和系统发育基因组学研究。

在昆明北郊苍翠的密林中,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植物种子万余种,有望存活几十年甚至上千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平台,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座种质资源库,与英国基尤千年种子库、挪威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等一起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设施。

18.jpg

19.jpg

图片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外景,无人机照片。

2023年2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了2023年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入库项目名单,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立项的音像出版物《吴征镒—科学报国启示录》成功入库。

目前,《吴征镒—科学报国启示录》项目组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及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吴征镒故乡江苏扬州相关部门的做了充分的沟通。项目组得到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学家洪德元、孙汉董、种康等在内的中国植物学会多位专家指导,从项目意义价值、结构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充足的前期准备和论证。尤其是在项目的意义与价值上,专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在生态文明日益重要的新时代,吴征镒为生态文明建设所作的先行探索意义更加突显,应进一步发掘、宣传吴征镒科学报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项目组还得到了现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理事长李宏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库主任李德铢,吴征镒学术秘书吕春朝以及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杨云珊秘书长等的专家指导。这些专家具备很高的学术素养,同时对吴征镒的生平和学术思想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真切的了解,他们为本项目的筹备、策划、后续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与指导,确保学术价值。

在云南吴征镒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吴征镒—科学报国启示录》项目组将拍摄吴征镒生前的手稿、书信、日记、生活遗物等实物,其中有大量吴征镒生前留下的原始素材,如被称为《中国植物志》雏形的3万多张植物模式照片,将会在本项目中首次公开发行,成为珍贵的文献。同时,昆明植物研究所等机构将为项目组安排采访吴征镒的学生、同事、亲友等,他们将讲述一个形象立体、性格饱满的吴征镒,包括吴征镒的为人治学、生活情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