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历史在歌声中存续——彝族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

1.jpg

2.jpg

3.jpg

图片 | 石林彝族撒尼古村落一直被视为阿诗玛的故乡。

云南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过30%,创造了红土高原上珍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他们在独特的山地农耕、宗教神话等文化生态中,孕育了一些优秀动人的神话史诗和民歌,并通过歌谣演唱流传下来。

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这些形式优美多样、内容丰富变幻的诗歌艺术,只有用音韵唱段表现出来才有了特别的动人之处。它们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策划制作出版,历时3年拍摄制作而成,是一部非常全面的、具有珍贵价值的民族传唱艺术史料,收录作品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容包含了民间叙事史诗、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古歌、创世纪神话史诗等类型,涵盖了《阿诗玛》《格萨尔王》《哈尼哈巴》《梅葛》《查姆》《达古达楞格莱标》《四季生产调》《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司岗里》《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等云南九个少数民族的十一个传唱艺术的经典内容,堪称云南民族口头传唱艺术史料大全。

本期向您介绍的是《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中的彝族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片段

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

阿诗玛传唱的空间主要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两类。私人空间主要指住所;公共空间则包括: 广场、山林、道路、水塘周围、公房以及群体性聚会与祭祀的空间。但对空间的体验并不单纯地存在于空间本身,这两种空间可以转换,当一群撒尼人在某处居所时,作为私人空间的居所就成了公共空间,当一个撒尼人在村寨的广场、山林时,原本作为群体所有的公共空间也成为一种私人空间。

阿诗玛可以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传唱,并形成了两个流传系统,一个是民间调,一个是毕摩调。

毕摩是彝族的祭司,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在彝族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毕摩通常是世代相传,他们除了负责祭祀占卜外,还要将历史和民间故事编成歌谣口口传唱。阿诗玛的毕摩调,均是由毕摩传唱的,多用于祭祀、婚嫁、丧葬等仪式场合。

与毕摩调不同,民间调是一般民众传唱的,多见于劳动、生活等场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中王玉芳演唱了多种版本与演唱形式的阿诗玛:小时候的阿诗玛、干活的阿诗玛、织布的阿诗玛等。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片段

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

阿诗玛传唱的空间主要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两类。私人空间主要指住所;公共空间则包括: 广场、山林、道路、水塘周围、公房以及群体性聚会与祭祀的空间。但对空间的体验并不单纯地存在于空间本身,这两种空间可以转换,当一群撒尼人在某处居所时,作为私人空间的居所就成了公共空间,当一个撒尼人在村寨的广场、山林时,原本作为群体所有的公共空间也成为一种私人空间。

阿诗玛可以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传唱,并形成了两个流传系统,一个是民间调,一个是毕摩调。

毕摩是彝族的祭司,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在彝族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毕摩通常是世代相传,他们除了负责祭祀占卜外,还要将历史和民间故事编成歌谣口口传唱。阿诗玛的毕摩调,均是由毕摩传唱的,多用于祭祀、婚嫁、丧葬等仪式场合。

与毕摩调不同,民间调是一般民众传唱的,多见于劳动、生活等场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中王玉芳演唱了多种版本与演唱形式的阿诗玛:小时候的阿诗玛、干活的阿诗玛、织布的阿诗玛等。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片段

作为古老文学作品的《阿诗玛》,在叙事方法上采用了顺叙、倒叙、插叙、叠叙。在描写技巧上使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构思技巧上使用了伏笔、夯张、讽刺等。在修辞艺术上使用了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其中的谐音修饰是撒尼人独有的,部分谐音修饰方法还是《阿诗玛》独有的。在遥远的年代,撒尼先民就能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打造古老的作品,这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阿诗玛》 还配以多种曲调,用多种乐器伴奏演唱,比一般的叙事诗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内容和艺术的完美统一,使其达到了较高的境界。从叙事诗角度而言,她堪称同类作品的典范和代表作。近年在评选我国百年百部经典作品时,《阿诗玛》毫无争议地列为中国20世纪百年百种优秀文学作品之一。

《阿诗玛》植根于石林彝族撒尼人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彝族撒尼人有代表性的一张“名片”。阿诗玛也是被认同的中华民族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女性形象之一。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4.jpg

图片 | 多年来各方传承的阿诗玛形象,让1000个人心目中有1001个阿诗玛。

《阿诗玛》是现存的一种鲜活的彝族传统文化,在族际交流、国际交流中已成为"形象大使"。云南新出现的民谣"十八怪"之一就有 "阿诗玛会说goodbye",可知"阿诗玛"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彝族撒尼人好客、友善的优良传统。

《阿诗玛》用口传诗体语言和叙事曲调来讲述“阿诗玛”的故事,刻画了阿黑和阿诗玛不屈不挠同强权势力作斗争,最后变成了群山中的“回声”和石林中的“石峰”,把美丽留给人间的故事,表示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善美终将战胜丑恶,自由终将战胜压迫,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在撒尼人的心目中,阿黑和阿诗玛分别是英雄和美丽的象征。

自20世纪50年代初汉文整理本发表以来,《阿诗玛》先后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种语言版本在海外流传,在国内被改编成电影,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还被改编为京剧、滇剧、歌剧、舞剧、彝(撒尼)剧等。其汉文整理本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舞剧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同名电影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作为公认的中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阿诗玛》被编进高等院校“民间文学”教科书、权威性辞书《辞海》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等。

5.png

6.png

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传唱艺术老艺人现场录音、录像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保留民间艺人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方式形象地被业内专家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3年时间走访拍摄9个少数民族、采录11部口传文学,最后出版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采集内容包括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彝族的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阿昌族的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等等。《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以现代音像技术为手段、抢救性记录下这些歌声中的传奇,让它们历经世事依然光彩熠熠。

2014年4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云南出版物首次获得此项大奖。它也因此成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镇社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