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理祖先与后代的关系——《梅葛》《查姆》都是彝族毕摩的经典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片段

《梅葛》《查姆》都是彝族祭司毕摩的经典。以神话为中心的创世史诗演述主要在彝族的各种仪式上,特别是在一些区域性的、较大的宗教祭祀仪式和祭祖仪式及丧葬仪式上,史诗中的创世神话内容都是作为祭辞由毕摩进行吟诵。

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主持者,毕摩在彝族中出现较早。彝族历史上发展较早的一些部落,至少到公元前二、三世纪已进入奴隶制,彝族先民“开始踏入阶段社会的门槛时”,“兹”“莫”“毕”三者,作为奴隶社会的统治机构中的代表人物,即已同时产生。“兹”彝语意为权力,是彝语部落古代最高的统治者,旧译为君。“莫”彝语意为长老,调解人,旧译为臣,或管事。“毕”‘是祭舞司,旧译为师,或巫或军师。彝文古籍记载:“君施令,臣断事,师祭祖”。

毕摩是彝族原始宗教活动的核心,是彝族祖先崇拜的具体操作者和传承者,彝族的崇祖敬宗活动离不开毕摩。“毕摩的任务和使命不是帮助人们获得自身的解脱、灵魂的得救和死后进入天堂,而是通过与鬼神交流,帮助人们超吉避凶,去祸纳福,实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繁衍、家族壮大的现实需求。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种信仰和精神上的支持和满足”。司理祖先与后代的关系的中介是毕摩,这就要求毕摩要身体完美,遵守毕摩的各种禁忌;出自毕摩世家;生辰八字与祖灵不冲克等。

毕摩的传承有家传和师传两种主要形式,家传以父传子为主,也有伯传侄的;师传也多限于亲戚中,如舅传甥等。毕摩的传承一般都有完整的系谱,传承的代数越长,祖师神威力越强,法术也就越有效。毕摩的传承原则奉行传男不传女,以世家传承为主导,以非毕摩世家的传承为辅。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片段

《梅葛》主要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彝族,是自称罗罗颇和里颇支系中的长篇神话史诗。广义的“梅葛”就是当地彝族的口头传统,“梅葛”分为“辅梅葛”和“赤梅葛”两大类,“辅梅葛”俗称喜调,“赤梅葛”俗称哀调或古腔调;狭义是指神话史诗文本《梅葛》。

《查姆》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和玉溪地区俄山县及新平县彝族,是自称纳苏(古称聂苏)支系中的长篇神话史诗。广义的“查姆”就是滇南操南部方言彝族的述源叙事的传统,狭义主要指神话史诗文本的《查姆》。

《梅葛》《查姆》都是彝族不同支系的叙事系统,它们都是渗透于当地彝族的民俗生活传统中的,既是毕摩主持的原始宗教仪式和丧葬仪式及祭祖大典上的祭辞,也是歌手在婚丧礼俗中用梅葛调和四季调及阿色调演唱的长篇古歌。它们的民俗传承场域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彝族中盛行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他们的宗教仪式、丧葬仪式和祭祖大典就成为史诗内容演述的最重要的场域。祭祖大典不是经常性的仪式,往往隔几年才进行一次。宗教祭祀仪式和丧葬仪式就成为较为经常的史诗中神话演述的重要场域。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创世史诗<梅葛>》片段

云南南华县五街彝族的丧葬仪式繁复,环节众多,每个仪式都有相应的经文。五街彝族的丧葬仪式程式和口传祭辞《祭奠经》中,其步骤大致有52个环节,《祭奠经》中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经文。其内容一方面是习俗来历的介绍、道德观的传达,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传递、生死观的表达,具有传统文化综合体的性质。

南华县五街彝族的宗教信仰儒、释、道和彝族的原始宗教并存,相互有影响,佛、道的一些神灵名字已进入到彝族原始宗教中,替换了部分原始宗教原有的神灵,神话中的人物名字也有替换,形成一种包容互渗的状态。但在这种状态中,彝族毕摩依然在彝族的宗教信仰中占主导地位,有关的祭祀仪典中毕摩是主要与神灵沟通的中介。

南华县五街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最盛大的祭祀活动是每年农历九月举行的祭祀娄底节,娄底祭祀活动应该是道教和原始宗教斗争妥协而产生的集宗教信仰与原始巫术于一体的当地彝族传统宗教中的驱邪活动。仪式地点一般在村庄的山顶最高处,较为平整的地方的树根处为神位。周围几个村都到此山顶上参加祭祀活动,一般一个村的在一起煮饭吃,也有的家庭自己带鸡蛋、饭去表示祭一下就回去了。

娄底祭祀的时间是每年农历九月的第一个属虎日,以自然村或者宗族为单位进行,惯例是由六户或者九户牵头组织,根据一定的顺序循环轮流。仪式过程据调查比较复杂,所念的经文也比较多,其中如在丧葬仪式上念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兄妹婚神话、死亡来历神话、教路等都在此仪式上念诵。

从丧葬仪式和娄底祭祀活动的经文中,可以看到创世史诗《梅葛》中神话的主要内容,尽管某些母题有细微的变化,神灵名字也有差异,但其核心母题是一致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死亡神话、事物来源的神话在这些重要的仪式上都要由毕摩进行讲述,是毕摩主持仪式经文的核心构成部分,当然也是彝族史诗《梅葛》的核心内容。

视频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彝族创世史诗<查姆>》片段

在《查姆》流传区域的祭祀仪式和丧葬祭辞中也发现相似的史诗神话的演述场域,在《查姆》流传的双柏县大麦地、安龙堡村和新平县、峨山县等地的彝族中,在成年人正常死亡的丧葬仪式上,都要讲述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寻找不死药神话等,特别是要讲神话中有关彝族始祖阿普笃慕的故事。小孩子或者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讲有关始祖阿普笃慕的故事。在宗教祭祀仪式和丧葬仪式上演述的神话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其顺序也基本一致。

在《梅葛》《查姆》主要流传区域,原始宗教信仰的氛围浓郁,在当地彝族的年中行事、人生仪礼、民间信仰中,都可寻找到史诗中神话内容的痕迹,许多人对神话解释的内容都知道,他们认为古辈子就是那么说的,那么做的,所以也就那么说,那么做了。这在民间信仰和人生仪礼中是明显的。彝族中盛行祖先崇拜,在史诗的丧葬部分对此作了详尽的叙述。在彝族的丧礼中,过去都要请毕摩吟诵经文,演唱史诗神话是民间信仰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1.jpg

2.jpg

3.jpg

图片 | “毕摩经诵”是指彝族毕摩在原始的祭祀议程中,念祷词、唱经文、诵祭词时发出的音韵旋律。“毕摩经诵”是彝族保存最原始的祭祀经乐。

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是神圣的,是创世史诗神话形成和存活的土壤,史诗神话是原始宗教信仰观念的载体。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观念以神话的形式呈现在史诗中,沉淀着历史行进中彝族人民对宇宙万物的起源等的哲学思考和人类自身历史经验的总结,千百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毕摩使神圣与世俗兼容,使宗教仪式与史诗神话演述融合,毕摩通过对史诗神话的吟诵来沟通天地人神。原始宗教信仰的深层观念形态由毕摩对史诗神话的吟诵来传达给在那个特定仪式空间的信众(仪式的参与者)。原始宗教信仰是宗教仪式的核心和内驱力,毕摩是仪式的表演者,史诗神话的吟诵是毕摩表演的主要手段。原始宗教信仰、毕摩、史诗神话的吟诵在仪式的表演中是三位一体的,他们传达共同的文化信息,形成史诗神话流传地区彝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系统。

人类起源及洪水灾难神话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建构有特殊的意义是,它以其权威性统摄和强化民族心理,形成统一的道德意识;以其可怕的后果规范民族的行动,形成共同遵循行为模式;以其同源同祖的意识增强民族的向心凝聚力,形成同族的认同感;以其原典性成为民族文化的源头,成为民族叙事的原型。保存在宗教经典中的这些神话故事,在神圣的宗教仪式中反复讲述,不断地诠释、强化着一个民族的宗教道德意识,使其成为一个民族文化观念的来源,化为民族共同的集体意识而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毕摩进行宗教活动的根本是在宗教仪式上唱诵经典,以经文的力量来感动神灵,祈求保佑,驱除邪秽灾魔,一句话,就是依靠语言的神秘力量来达到禳灾祈福的目的。毕摩经典的基干主要来自于民间,可分为口头传承的毕摩经典的和文字传承的毕摩经典两种。毕摩经都是可唱可诵的五言诗。毕摩经多是叙事性很强的原始纪实性史诗,彝族的几部主要的史诗都是以毕摩经的形式流传的,如《阿细的先基》《梅葛》《查姆》等。

彝族毕摩对史诗神话《梅葛》《查姆》的仪式化演述具有较强的神圣性和传统的规定性,内容变异性不大,往往采用吟诵的方式,音乐性不强;歌手对史诗内容的演唱,主要是在一些喜庆的仪式上,往往采用对唱的形式,音乐性较强,歌手世俗性的演唱内容变异性也相对较大。

4.png

5.png

图片 |《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传唱艺术是储存在民族文化里的基因,口头传唱的神话史诗更是生动鲜活的民族之源。口头歌谣的传唱不仅关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走近一个民族、解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传唱艺术老艺人现场录音、录像的方式,通过数字化技术,保留民间艺人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这种方式形象地被业内专家誉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活态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3年时间走访拍摄9个少数民族、采录11部口传文学,最后出版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采集内容包括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彝族的撒尼语叙事长诗《阿诗玛》、阿昌族的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等等。《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以现代音像技术为手段、抢救性记录下这些歌声中的传奇,让它们历经世事依然光彩熠熠。

2014年4月,《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这是云南出版物首次获得此项大奖。它也因此成为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的“镇社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