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舞——你想知道我有多少舞,就去数数山坡上的树叶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怒族原生音乐》片段

怒族人善于演奏乐器,自小就要学习,如果大了还不会,就会被认为是笨,他有可能连对象也找不到。

当怒族小伙向姑娘求爱时,首先向她弹响怀中的“达比亚”,向她倾诉心中的秘密。姑娘听到求爱,会吹起“几味”以作答。双方可以提问、讨论,相互交换意见。从思想到生产、生活等各种问题都可以“弹”,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据说有的青年从认识到结婚都没说过一句话,完全靠音乐来沟通,从中可以反映出他们对音乐的感悟非同一般。这种独特的恋爱方式,也许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1.webp.jpg

2.webp.jpg

图片 | 怒族同胞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生产劳动、上山狩猎,还是外出远游、探亲访友,都要随身携带达比亚。在怒族人民的婚嫁喜庆和风俗节日里,达比亚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怒族典型的民族乐器“达比亚”是怒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乐器,形似琵琶,呈椭圆形或三角形,张四条琴弦,音色清脆明亮,有丰富的表现力。当地汉族人称达比亚为“怒族琵琶”,僳僳族称之为“其布厄”。怒族自称为达比亚。

“达比亚”有梯型和椭圆型两种,外表虽不怎么精致,但音色明亮清脆,富于表现力。一般为楠木所制,上蒙薄板,留有音孔,琴杆上方为弦柱,用竹杆钉在外弦内部位,摩擦发音,没有音位,只用蜂蜡打点作音位标记。琴身长约70厘米左右。早期为三弦演奏,现为四弦;过去用羊肠做弦线,现已为钢丝取代。琵琶一般为男性弹奏。

“达比亚”是怒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乐器。青年男女谈恋爱,不是用语言来交谈,而是靠“达比亚”和“口弦”两种怒族乐器来“弹”。男青年多用“达比亚”向姑娘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女青年则用“口弦”作答,他们都能够从对方的曲调和音色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达比亚多用于独奏或民间歌舞(如琵琶舞)伴奏,在当地的歌舞中,乐手们兴之所至,往往会改变持琴姿势,把琴举过头顶,反持于右肩上歌舞,颇具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形象。

3.webp.jpg

4.webp.jpg


图片 | 传说口弦是模仿人的舌头,用竹片做出代替人说话的乐器。“口弦“在”怒语中统称“几味”,一般选用冬季生长于向阳山坡单枝分杈的青竹,截取向阳部分将其晾干后制成。口弦制作精巧、携带方便,虽然吹奏音量小,却悦耳动听,令人心情愉悦。口弦分单片弦和三片弦。

口弦则为女性专用,怒族语称“几味”,有一片弦和三片弦两种。三片弦较一片复杂,有三个音,其中一个音是固定的,音程关系为162和512。口弦制作精巧,携带方便,常装在刻有精美的鸟雀图案的弦筒内,挂在胸前作装饰品。演奏时以左手执片尾,右手拉线头,并将有笛部位靠近口腔产生共鸣。音量高低由口中气流控制,声音低沉、悠扬,娓娓动听。不仅在舞蹈中吹奏,也是花前月下少女向情郎倾诉衷肠、表达感情的乐器。

短笛男女皆吹,但在舞蹈中多为女性吹奏。怒苏语称之为“独独丽丽亚”,是民间常用古乐器。笛长4寸,有4个音孔,发出6532四音,音乐温柔,曲调优美。

此外还有一种直笛,称“匹丽丽亚”,有6个音孔,吹孔以蜡代替作为簧片发音,音色细腻,流畅优美,是一种自娱演奏用的乐器。

5.webp.jpg

6.webp.jpg

7.webp.jpg

图片 | 怒江怒族人民聚集处,每到隆重的节日,达比亚舞仍合时宜地出现在大众眼中。

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怒族山寨,哪怕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也会依呀学语般地哼上几句歌,也会踏出歪歪斜斜的舞步。怒族的山寨是歌舞的海洋,他们的歌唱不完,舞跳不尽。

怒族的传统舞蹈有120多种,内容涉及历史、宗教、生产劳动、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怒族舞蹈模拟性强,动作粗犷豪放,敏捷有力,节奏鲜明。如反映动物习性的《鸡抖脚舞》《母鸡下蛋舞》《乌鸦喝水舞》《猴子打架舞》《斗羊舞》;反映生产劳动的《挖地舞》《载秧舞》《放羊舞》;反映爱情婚姻的《找情人舞》《逗趣舞》《迎亲舞》《逃婚舞》;反映艺术生活的《反弹琵琶舞》《双人琵琶舞》等等。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怒族原生音乐》片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怒族的文艺工作者在整理、挖掘本民族音乐、舞蹈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现代音乐、舞蹈的方法与技巧,创作出了很多歌颂党、歌颂新中国、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歌舞,如《歌声飞出心窝窝》《怒江在歌唱》《怒族姑娘》《蝴蝶舞》等。

在怒族的传统民间舞蹈中反映农业耕作的还有《挖地舞》《掰玉米舞》《割小麦舞》《搓小米舞》《栽秧舞》等;反映其他劳作的有《种树舞》《放羊舞》《割漆舞》《洗麻舞》《盖房舞》《扫地舞》等;反映祭祀活动的有《娱猎神舞》《招魂舞》《祭鬼舞》《鬼跳舞》《祭祖舞》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饮酒舞》《请客舞》《孤儿哭坟舞》《穷人受欺舞》等;反映爱情婚姻的有《找情人舞》《追赶舞》《对看舞》《迎亲舞》《逃婚舞》《生育舞》”等;反映械斗的有《古战舞》《骂架舞》《射箭舞》;反映节庆娱乐的有《高兴舞》《青年朋友舞》《进退舞》《反弹琵琶舞》《双人琵琶舞》等。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怒族原生音乐》片段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出品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8.webp.jpg

9.webp.jpg

10.webp.jpg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是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均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