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阿昌族原生音乐》片段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德宏州的阿昌族约占全国阿昌族总人口的85%以上,而全国三个阿昌族乡就有两个在云南梁河县。
阿昌族生来爱唱歌,性格开朗,感情丰富,能歌善舞,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歌声,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有“阿昌生来犟,不哭就要唱”的说法。
图片 |阿昌族的葫芦箫是用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条与主管捆扎在一起。
阿昌族的歌舞音乐有两大类:“噔哦开”,是阿昌族舞蹈的伴唱音乐,亦称"杂列玛"。"哦 "是唱前呼叫的声音,用大嗓唱,情绪热烈,声音浑厚,由一人领唱,众人复唱;复唱的方法是从句尾唱到句头,然后再唱句尾两字。全曲用re、mi、fa3个音组成。还有"祥莫",意为"师傅歌"。音乐和舞蹈源于傣族的歌舞"喊本光",是小阿昌常跳的舞蹈。
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铓锣等。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般晚上用。三月箫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个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情示爱的媒介。
阿昌族的乐器还有很多,比如三月萧、铜扣弦,还有象牙鼓等等,这些都是阿昌族聚居地当地的乐器。当地最为特色的乐器就是三月箫,很多的青年男女在传达爱情的时候,会用三月箫来进行表达。
阿昌族中流传的乐器还有从汉族传入的唢呐、笛子、二胡、鼓、镲、锣等。小阿昌中流传的普勒恩是从傣族传入的,曲调比较自由,多即兴吹奏,是男青年喜爱的乐器;他们常吹的"串姑娘调"抒情优美,流传极广,并有多种变体。打击乐多用于宗教祭祀活动;锣、象脚鼓则多用于舞蹈的伴奏。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阿昌族原生音乐》片段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期间,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吹起箫,唱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慌意乱,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
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这些活动都是阿昌族的风俗文化之一。
图片 |云南梁河县2018年的一场阿昌族传统婚礼。
野外劳动、走村串寨、上山砍柴,青年男女约会对唱的抒情歌曲,构成了阿昌族山歌的主要题材,它们以集体对唱为主,对唱的男女双方都以一个对歌的能手主唱,其他人随和伴唱的方式进行,对唱地点不限,一般是巳婚的对唱多在家中,未婚的多在野外进行。可以在节庆地点或取亲嫁女的人家对唱,也可以在田间地头,辞别途中对唱,也可以在热闹喜庆的场合下对唱。形式不拘,灵活、丰富多彩。
随着社会发展,除保留传统风俗青年男女恋爱在家中(小房子中)进行外,对唱形式多为男女邀约在一起摆开对歌阵势,以歌助兴,以歌交流传情,场面轻松有趣,欢快热烈。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是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均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人口较少民族为开发边疆、建设云南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中,许多原生音乐品种,如劳动歌、古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儿歌和民间器乐等,有的已较少流传,有的已消亡或正在消亡,原生音乐后继乏人,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出品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
视频┃《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阿昌族原生音乐》片段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106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