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历史悠久、影响较深远的"木瑙斋瓦",在举行盛大的"木瑙纵歌"庆典时演唱。
景颇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以及怒江泸水县的片古岗,少数散居在腾冲、耿马、沧源等县。景颇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主要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
景颇族分为4个支系:景颇、载瓦(亦称小山)、浪速、勒期(亦称茶山)4个支系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基本相同。由于语言不尽相同,音乐也各具特点。其中以景颇和载瓦两个支系的民间音乐风格、特点更具有代表性。景颇族原生音乐有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器乐4类。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景颇族原生音乐》片段
景颇族原生音乐中的民间歌曲按音乐的体裁、形式分类,主要有斋瓦、月鲁(亦称古阳岗)、直摸与直作、催眠歌等4种。
斋瓦是演唱古老历史故事、风俗习惯的歌调。有两种,一种是历史悠久、影响较深远的"木瑙斋瓦",在举行盛大的"木瑙纵歌"庆典时演唱。古老的歌谣旋律简单,音域高亢辽阔。叙述古往今来的歌谣,则旋律平缓,音韵明朗。多届咏叹调形式;另一种是"孔然斋瓦",即结婚歌,在结婚典礼上演唱。人们把专门演唱斋瓦的人称为"斋瓦"。他们是通晓本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宗教法规的智者,也是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保存者。木瑙斋瓦由1人吟唱,内容从开天辟地唱起,以优美的神话、传奇故事,描绘景颇族人民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过程。孔然斋瓦是一种风俗性歌曲,由1人领唱,3~5人合唱。一套结婚歌大致分8个段落,内容除向新郎、新娘祝福外,还叙述景颇族关于婚姻生活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风俗礼仪等。木瑙斋瓦和孔然斋瓦的曲调基本相同,音乐古朴热情,旋律富于吟诵性。
图片 |“目瑙纵歌”是景颇先民驱恶扬善、祈神降福、庆祝丰收的传统盛会。景颇族原生音乐在这里也有很好地展示。
月鲁即舂米歌,属于劳动歌曲,有1人唱和2人唱两种,从老奶奶到小女孩都能演唱。如果是两个有素养的歌手在一起舂米,两个声部常常是自由模仿式的二部轮唱,两条旋律互相追逐,连绵不断,十分生动。景颇支系的舂米歌,结构和演唱形式均与载瓦支系相同,但风格不同。载瓦舂米歌情绪激越,音调高亢,景颇支系的舂米歌节奏相对规整,曲调较优美。
直摸意为大声唱的歌,直作意为小声唱的歌。直摸多半在野外劳动或山间行走时唱。内容多为触景生情的抒怀、表白爱情或歌唱家乡风光等,类似山歌。直作是男女青年在夜晚互相倾诉爱情时双双对唱的一种情歌。在景颇族传统风俗中,凡属直作类民歌是不能在寨子里唱的。1949年后,有人将这类民歌配以歌颂家乡的新词,在公众场合演唱。其音域宽阔,旋律抒情,多装饰性的华彩,特色鲜明。从音乐风格看,直摸、直作类民歌,景颇支表达得较抒情、优美;载瓦支则表达得较高亢、激越;浪速支和期支的表达就较朴实、单纯。
催眠歌在景颇语被称为"玛石幼嗯先",直译是"使小孩子舒服的声音"。属于结构短小的小曲体裁。节奏平稳,旋律优美而宁静。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景颇族原生音乐》片段
景颇族的歌舞音乐,有以下几种:木瑙纵歌。"木瑙"是景颇支语,"纵歌"是载瓦支语,皆为聚会跳舞之意。传统的木瑙纵歌,既是宗教性祭祀活动,也是大型集体歌舞聚会。参加者可达数千人。舞蹈者着节日盛装,妇女挥舞扇子或手帕,男子挥舞长刀,在乐器伴奏下,边舞边唱。舞场上粗犷的"哦惹惹"歌声,打击乐、吹奏乐声,以及阵阵呼啸声和鸣枪声汇成一片,情绪热烈。木瑙纵歌中演唱的歌曲无固定安排,由参加者自由选择。唱词内容有景颇族历史渊源的叙述,有关于木瑙的传说,也有逗趣娱乐的各类短歌。乐队演奏的乐曲有《木瑙洞巴》以及"文崩音乐"的曲牌等。
跳新房 。新房落成之夜,邻居和亲友都到主人家表示祝贺,彻夜歌舞。由1人领唱,众人应和。歌词内容有对喜庆场面的描绘,有追述祖先学会盖房子的历史,风趣而富于哲理性。曲调朴实,速度中庸,结构规整,多为上下句乐段的重复变化,上句为领唱,下句为合唱。有的地区在合唱部分形成简单的和声;有时众人的合唱在领唱最末一小节的重拍(长音)上进入,形成简单的模仿。
丧葬歌 。凡老人逝世,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出殡前除由董萨(宗教职业者)主持祭祀活动外,还要连续几天举行歌舞活动,白天跳"嗯董康",晚上跳"格崩董",直至天明,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格崩董是一种集体歌舞,用3个不同音高的锣(其音高关系约相当于一个原位小三和弦的开放排列位置)作伴奏,舞者自由歌唱。景颇支唱"滚来",载瓦支唱"滚样",两者旋律不同,但曲调的情感都是赞颂中含有几分忧伤。唱词内容除了歌颂死者生前的好处外,还饶有风趣地解释了人间生死的现象,并安慰死者亲属。
文崩音乐 。这是景颇族器乐中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独立乐种。大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随着景颇族音乐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定型。有成套的曲牌、独立的乐队形式和传统的演奏程序。乐队编制是:以1至数支无膜竹笛演奏旋律,用大军鼓、小军鼓、、锣、小镲作伴奏,有时还加用洞巴、象脚鼓等。其曲牌都表示一定的礼仪性和风俗性的内容。如《文崩曲》《司郎》表示礼节、致意;《西赛》表示亲热;《布里半》表示迎亲献花;《木南撒》意为送客等。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宣传片
说唱音乐 “勒戛”是景颇族对说唱性音乐的总称。有“木占”和“勒来”两种。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唱本,也没有以此谋生的职业艺人,但每一曲种都有代表性的歌手,在不同场合演唱不同的内容。勒戛的音乐主要以吟诵性的唱腔为主,字多腔少,切分、跳荡的节奏和景颇族的语言特点相符。木占是景颇支的说唱音乐。在举行木瑙纵歌、结婚仪式、新房落成、庆丰收、过年节时由老年人或成年男子 1人演唱。唱者席地而坐,以手指弹扇柄击节而歌,或有一些表演动作。其音乐结构为基本曲调的变化反复。每段开头,有一个衬腔乐句,中间是根据唱词长短不等的几个吟诵性的乐句;全曲结束时,加1~2小节的结尾。勒来是载瓦支的说唱音乐。其演唱形式、内容、场合等和木占基本一致,只是曲调不同。其音乐更富于抒情性。有的地区在段落结束处,常有帮腔合唱,形成简单的二声部。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人口较少民族为开发边疆、建设云南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了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歌、舞蹈音乐和民族器乐为主体的原生音乐,就是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景颇族原生音乐》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现代化进程加快等原因,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中,许多原生音乐品种,如劳动歌、古歌、叙事歌、礼俗歌、祭祀歌、儿歌和民间器乐等,有的已较少流传,有的已消亡或正在消亡,原生音乐后继乏人,多数处于濒危状态。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出品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104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