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起古老的歌谣,景颇人手拉手跳起舞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序片

景颇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传统的景颇族民间音乐可分为祭祀、生活、劳动三种类型。祭祀性的歌在景颇族音乐中所占比例较重,不论是举行“目瑙纵歌节”还是丧葬、结婚、盖新房,或者叫谷魂都离不开歌唱。

景颇族的原生音乐以尖音和高亢的鼓点为特色,舞蹈以跳虎皮舞和鹰舞为代表,这些都是景颇族的独特文化符号。景颇族乐器有象脚鼓、铓锣、钹、三比(管乐器)和三弦等。景颇族舞蹈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群众性,男女老幼都喜欢参加集体舞蹈。有的集体舞上千人参加,其中有60多岁的老人,也有1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跳起来通宵达旦,气势豪壮。舞蹈主要分为祭祀性、欢庆性和娱乐性3种。

铓锣与象脚鼓敲响的时候, 景颇山寨的篝火燃起来了, 景颇人唱起古老的歌谣, 手拉手跳起了舞。

1.webp.png

2.webp.png

3.webp.png

图片 | “目瑙纵歌”是景颇先民驱恶扬善、祈神降福、庆祝丰收的传统盛会。“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目瑙纵歌意为“大家一起来跳舞”,因其舞蹈形式独特、舞步动作易学、队形变化无穷、参与人数众多,又被称作“天堂之舞”“万人之舞”。

情歌在景颇族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其内容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景颇族青年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和直接记录。情歌的形式多样,音乐风格突出,大致可以分为长篇和短篇两种。开头一般都有固定式,有单唱或对唱形式,一问一答。

情歌即小夜曲,是景颇族青年人非常喜欢而常用的表达、倾泻自己内心丰富感情的一种歌曲。有赶脱集和约所集两种,情歌是不能在寨子、在家唱,只能在野外唱的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词,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地方不同,唱法音调不同,用词用语更不同。唱情歌用词通常用景颇古词、史词来表达,如用自然生活中的动物、植物或某一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过去不少人就是通过唱情歌结为夫妻的。情歌通常以对歌方式体现,已婚男女对唱是一种互相尊敬的表达,未婚男女对歌是为了寻觅心上人。景颇族情歌充分体现了景颇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智慧、善良纯朴的美德。这种情歌调的旋律能激发人们心心相通,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音乐发展来看,有浓郁的民族习俗文化和较高的民族音乐风格,是景颇族追求文化艺术、发展更高一层的具有民族特色艺术的一条必经之道。

视频 ┃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景颇族原生音乐》片段

 勒唻是景颇族的一种创世叙事古歌,“勒唻”即民歌之意,是由斋瓦和董萨演唱,按演唱的地点和内容可分为目瑙“勒唻”、结婚“勒唻”、丧葬“勒唻”、盖房庆贺“勒唻”、念鬼“勒唻”等等用唱的形式叙事叙物,演唱的内容不同“勒唻”的唱腔自然也就不同。“勒唻”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唱,唱“勒唻”需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绝不能随意地唱,如目瑙“勒唻”即在举办目瑙纵歌盛会时,把斋瓦巫师或有较高威望的董萨请进目代房内,请他们唱景颇的创世史诗及目瑙纵歌的起源等等。丧葬“勒唻”是唱死者的生平及把死者的灵魂送到景颇族的发源地老祖宗那里。“勒唻”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早期的历史,而且形象地展现了先民适应自然征服自然等等的画面,记述了景颇族社会生活特有的风俗习惯,它是景颇历史、文化世代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

“勒唻”独具一格的古典民族音乐加上丰富的口头文学在景颇族文学艺术中占有主要地位,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景颇族文学艺术的发展,也是古代景颇族文学艺术的主流,在当今景颇族社会生活、文化活动中都是不可或缺少的。通过“勒唻”的音乐语言让我们更深地了解景颇祖先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生活习俗。

4.webp.png

图片 | 景颇族有很多很多独一无二的乐器,吐良就是其中之一。由一根竹管或一粗一细两根竹管套接而成,中间接口处开一吹孔,通过吹气的力度和双手对竹管两头的开合来控制乐音。

景颇族的民间传统乐器多种多样。吹管乐器主要有:吐良、洞巴、勒绒、盏史、锐作、筚团、能南、文蚌桑筚、巴扎等;打击乐器有增疆鼓、文蚌鼓、象脚鼓、洋鼓、军鼓、铓锣、镲等;弹拨乐器有三弦、竹筒琴、口弦(又分为金竹片口弦和铜口弦两种)。洞巴是景颇族古老的民间传统吹管乐器之一,景颇语称“洞巴”,载瓦语称“筚缺”,用盐酸果树和牛角制作而成,其中牛角部分呈喇叭形,接于管子的下端,吹口部分插入一节精选的干稻谷秆为哨片。洞巴的音域宽阔、音色窄,演奏姿势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并只能演奏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曲调,多在冬、春喜庆佳节中演奏使用,特别是在跳“目瑙纵歌”离不开洞巴乐器的演奏,表示庆贺丰收,祝福众亲吉祥如意。洞巴乐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娱乐器。洞巴富有民族特色,是景颇族文化生活精神支柱,也是发展景颇族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项目之一,它为中华文化的传承、音乐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webp.png

图片 | 在曾经没有音乐录制和播放条件的年代里,目瑙洞巴就是目瑙纵歌节使用的核心乐器,它的声音足够响亮,非常适合在纵歌时使用。同时还与祭祀活动的文化背景相符、与纵歌狂欢的氛围相称。

勒绒是景颇族最古老的民间传统吹管乐器之一,选用粗细不同、且老且直的野竹子制成,共有两节,全长约110厘米左右,上段长约55厘米,下段长约45厘米,直径约1.5厘米,吹奏时扛于肩上,演奏速度和节奏随意。勒绒整个音域不宽而低,音质纤细、音色优美,多系年老的男人在夜深人静时自娱式地吹奏,它那委婉的音调飘忽不定,十分迷人。勒绒也称哀乐,最能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让人听起来很悲切、很伤感,然而由于制作不易,演奏技巧上也较难掌握,所以在群众中不如其它乐器那样普及,目前能制作并能演奏的人已经为数已不多。勒绒具有民族民间性特色,也是景颇族吹管乐中唯一吹奏哀乐的乐器,勒绒乐器产生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传承性和可创性。

6.webp.png

图片 | 勒绒的音色十分独特,特别是低音,优美略带伤感,一般是独自一人或夜晚在火塘边吹奏,被称为寡汉乐器。与前面两个乐器相比,勒绒显得沉稳低调,送气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低音的音色变得浑厚忧伤。用乐器来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很多少数民族的生活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臆想当时,应该有千言万语无法脱口而出,只能化作音符,用亲手做的乐器向对方倾述吧。

每当景颇寨子传出火药枪声,邻里便知道有人辞世了,并根据枪声的单双数辨明死者的性别(女单男双)。近邻亲友闻讯,纷纷带上粮食、蔬菜、禽畜等前往吊唁,帮助料理丧事。

若是有子有孙的老人故去,为表示敬仰、缅怀之情,自治丧的当晚起,本寨和邻寨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前来,与死者亲属一起跳祭奠性舞蹈(景颇语叫“崩冬”,载瓦语叫“嗝笨戈”),而且一跳就是通宵达旦。跳舞的日子愈多,主人愈显得光荣。这种场合跳舞有两处,一在屋外,一在屋内。屋外舞者“喔然、喔然”的吼声如潮,动作粗犷有力,以示驱赶妖魔鬼怪不来危害人们。屋内舞者随着深沉、中速的歌声和铓锣节奏绕尸起舞。其舞蹈语汇有30多个,包括纯粹的巫舞以及农作、狩猎和打仗一类的动作。他们的歌声并非悲哀,而有欢乐之情,内容主要是人为什么会死去,追叙死者生前的为人处事及其教育后代如何做人、辛勤劳动,感激死者的养育之恩等。

7.webp.png

8.webp.png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是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均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多年来,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尤其是70年代至90年代开展的“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 ”编纂,收集了大量各民族原生音乐资料。在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下,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用当代先进的音像数字科技手段,出品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把上世纪收集和民间至今仍流传的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系统编辑出版,有效保存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使一些业已消失的音乐品种得以“ 复活 ”。这也是为当今对传统文化逐渐生疏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份学习和掌握本民族原生音乐的完整教材。

2018年,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公布其第四届获奖名单,《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荣膺大奖 。中国出版政府奖每三年才评选一次,本次只有8个音像制品获奖。同年,《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又斩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0个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得。《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的《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也是由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云南出版界共同的骄傲。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