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东巴文写就的“迎请端格战神”首卷。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边疆省份,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3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22种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文字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文字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文字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文字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文字。
图片 | 傣绷文是居住在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的傣族(傣德人)使用的文字。
我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依法保障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因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成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政策贯彻得好坏,直接关系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直接关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随着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散居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各民族公民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民族间语言的相互尊重等成为民族关系的重要问题。对于我省而言,做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具有特殊意义,既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更是维护我省边疆安宁,反渗透、反分裂和文化安全的需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事业。新中国成立迄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2013年5月1日起实施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也让云南成为全国率先制定出台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的省份。《条例》的实施,也标志着我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一个依法保障、规范管理的新阶段。
图片 | 傣文由古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的拼音文字,有暹罗傣文(泰文)、澜沧傣文(老挝文)、兰纳傣文(傣仂文)、越南泰文(傣端文)、南方大傣文(傣绷文)、北方大傣文(新傣那文)、阿萨姆傣文(阿洪文)等七种字体,字序自左而右,行序自上而下。中国境内有兰纳泰文(傣仂文)、越南泰文(傣端文,在我国通称为金平傣文)、南方大泰文(傣绷文)、北方大泰文(傣那文)4种字体。
为什么少数民族普遍直接、诚实、态度鲜明?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院教授戴庆厦提出要重视民族语言对民族人格的影响。与汉语相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更少情境性,更多形式化,一词多音、一词多义现象比汉语少,因此,少数民族个体普遍直接、诚实、态度鲜明。2011年2月18日戴庆厦教授在国家语言文字咨询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两全其美,和谐发展”的观点。他认为“两全其美”是解决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最佳模式。所谓“两全其美”,是指对待少数民族的双语既要保护他们的母语使用和发展,又要帮助少数民族更好地学习、使用通用语——汉语,必须保证母语和通用语在现代化进程中分工互补、和谐发展。
“两全其美”的模式是我国民族语言存在和发展的主流模式。它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繁荣,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友好团结,符合各民族的愿望。它不是凭空而降的,而有其民族、语言的历史演变规律的依据。
双语观的核心是坚持双语平等。一个民族的母语,不论人口多少、不论使用功能如何,与通用语都有平等的地位,都要受到充分的尊重。不能因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有限,就忽视它的重要作用。所谓尊重,就是要坚持我国宪法里所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图片 | 戴庆厦教授(左二)曾在云南开展比较系统、深入的少数民族语言生活调查。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少数民族的母语是客观存在,是经过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的,它是构成民族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凡有母语的民族,不论民族大小,都会热爱自己的母语,都与母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还都会具有维护自己母语、捍卫自己母语使用权利的天然感情。不管哪个民族,都会把母语当成自己民族的一部分,把损害语言视为是损害民族。即便是对使用功能不高、使用人口已经很少的语言也是这样。这种内在的、固有的语言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在我们这样一个以汉语为通用语的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除了使用自己的母语外,还要兼用通用语汉语。这是不争的道理。试想,如果不兼用通用语,少数民族就不能与外族进行有效的交流,学习、掌握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思想必定受到极大的限制,就会妨碍民族的正常发展。正因为如此,学习、使用汉语已成为我国各少数民族自觉的普遍要求,而且这一要求的热情将与日俱增。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两个缺一不可的客观事实,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的基本内容。它是构建“两全其美”模式的基础。
戴庆厦教授还组织了一些教师和博士生先后到了基诺族、阿昌族、蒙古族噶卓人、里山彝族、元江哈尼族、墨江哈尼族西摩洛人、盐源彝族纳西族藏族、片马景颇族茶山人、澜沧拉祜族、潞西景颇族德昂族、西双版纳克木人等居住区,开展比较系统、深入的语言生活调查,调查材料显示了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既使用母语又兼用汉语的语言生活,双语关系和谐,人们对双语生活、民族团结表示满意。
戴庆厦教授认为,即便是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对待多民族的语言关系,仍然要坚持保护的原则。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大多仍以自己的母语为日常交际工具,母语还是民族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所以,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发展自己语言的基本原则不能改变。个别面临濒危的语言,如果经过保护还无法挽回,但心意到了,群众也会满意的。
图片 | 戴庆厦教授近照。
怎样估计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活力以及语言濒危、语言衰退的程度?这关系到如何制定濒危语言的对策。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历史迁徙、人口变动、政体变化等原因,一些语言曾出现过濒危或功能衰退,如西夏语、满语已消亡,土家族大部转用汉语,赫哲族处于濒危状态等。但大多数语言仍保存了下来,仍是各民族主要的语言工具,成为少数民族特征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特征。即便是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语言大多数还是少数民族主要的语言工具,日常的生活需要它、发展文化教育也需要它。况且,语言除了实用价值外,还有感情价值,感情价值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成为语言取舍的主要依据。
至于有少数语言由于其自身和客观的原因,虽经抢救仍无法改变其衰变趋势,也应尽最后的努力去抢救,不能任其自然消亡。因为人们对待自己文化的衰败和恢复,总是不甘心的,总会抱一线希望的。戴庆厦教授在2011年3月20日在“第9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说“这里打个不完全确切的比喻,对待衰变语言就像对待亲属病人一样,不管是什么病都要想办法去治,哪怕是绝症也要抢救到最后一口气,如不这样,日后就会受到舆论和良心的谴责。”
社会生活中母语和通用语如何使用,应当有合理的安排。在民族自治地区的城镇,地名、机关名、店名除汉文外还应有民族文字。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地名、机关名大多有傣文、景颇文标识,有的店名还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受到少数民族广大群众的欢迎。他们认为,这是民族文字受到尊重的表现。
视频 |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宣传片。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因使用人数减少而濒临消亡,一些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传承人的减少而趋于消失。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记录整理,加强抢救保护,该民族的文化将出现断层,对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大局观,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全套5本),以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图片 |《最后的遗产——云南8个人口较少民族原生音乐怒族原生音乐》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民族语言不仅是各民族进行文化传承延续、交流传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而且还是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历史与实现,制定相关的民族政策,解决相关的民族问题,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事业的重要依据。同时,民族语言还可以作为一种资源,一种产业进行开发利用,使之转化为民族生产力,给各民族带来相应的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开发云南、发展云南民族经济,不能忽略云南各民族的语言作用,云南民族语言具有十分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90年代以后,云南省有关单位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对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字进行开发利用和研究,现在,拉丁字母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字基本上都能用计算机处理,非拉丁字母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字如藏文、新傣仂文、新老傣那文、老傈僳文、规范彝文、滇东北规范老苗文等,也基本上能够进行计算机处理,但是处理功能还不高,仅限于进行简单的排版和桌面打字。
我国民族语文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受到少数民族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称赞。当然由于社会的进步,民族语文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相信,今后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双语生活必将会继续沿着“两全其美”的路子向前发展,走出一条带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模式。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43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