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 虽然来源于远古时期,但很多东巴文字不需要学习就能理解一二,只需“看图识字”即可。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远古时期,纳西族的祖先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出一些自然现象,以图像的方法进行简单记录,最终演化成这种独具纳西特色的象形文字。
古老的东巴文,被人们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它不仅作为文字本身而存在,更是纳西文化传承的载体、纳西族人的精神家园,也是人类远古文明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视频┃《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纳西族东巴语》片段
纳西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 》。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纳西东巴文主要用于书写纳西族东巴教 经典,民间有时也用来记录民歌、账单、墓志铭等。主要在纳西语西部方言区通行。一般认为纳西东巴文创制于唐末宋初;也有人认为是宋末元初。吐蕃王朝 和南诏国崩溃后,宋朝政府无力垂问西南,大理段氏虽盛却无力占有纳西族地区,和平的政治环境为创制纳西族统一的民族文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纳西东巴文由上下结构的字型,也有左右结构的字型。其书写规则按自左至右,自上而下的书写规则。词有时连写,有时不连写。音节间有的有空格,有的无空格。 东巴文的总字数约有1400个,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能记录复杂的事件,亦能写诗作文。令人不解的是,东巴文的"字"和纳西语的词不总是1对1的关系,有时写出的字不准,有时可念的字没有写。人们常说同一句东巴文句子,能读10多种意思。
视频┃《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纳西族东巴语》片段
纳西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所以,东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东巴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虽然来源于远古时期,但很多东巴文字不需要学习就能理解一二,只需“看图识字”即可。如洗头就是一个人把头发放进水盆里,旁边还有一个装水的瓶子,可谓易懂有趣。其文字形态反映了人类文字从表形图画过渡到表意、表音文字的完整过程,沿用至今成为人类唯一仍保存和使用着的完整象形文字系统。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从东巴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还有一种标音文字,称“哥巴文”。“哥巴”是弟子的意思,“哥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哥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东巴也用它写了二百来册经书。这种文字笔画简单,一字一音,比象形东巴文进了一步。哥巴文虽有2400多个符号,但重复较多,常用的只有500多字,标音不标调,同音和近音代替很多,致使运用不广。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确是个奇迹。
视频┃《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及文字的探寻及保护——纳西族东巴语》片段
说到让东巴文字“活”下来,便不得不提“东巴纸 ”。作为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画的载体,它的制作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东巴纸采用传统的原始手工艺制成,纸质比较厚、耐磨损,且荛花有微毒,具有抗虫、抗蛀,保存时间特别长的特性。纳西族的经文典籍都是用东巴文书写在东巴纸上的,这也是东巴象形文字至今仍被保存完好和使用的重要原因。 用纳西东巴文书写、念诵的经书,纳西语称“东巴久”,即“东巴经”。东巴经分布于金沙江上游的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包括丽江和中甸、维西的部分地区。在方圆数百里的地域内,曾经赓续编撰和辗转传抄出两万多本东巴经。 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集纳西古文化之大成,记载有天文、气象、时令、历法、地理、历史、风土、动物、植物、疾病、医药、金属、武器、农业、畜牧、狩猎、手工业、服饰、饮食起居、家庭形态、婚姻制度、宗教信仰,乃至绘画、音乐、舞蹈、杂剧等等广博的内容。
图片 | 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
作为东巴文化的物质载体,东巴经按仪式或道场的不同可分为:祭天、祭署龙、延寿、解秽、祭村寨神、祭五谷六畜神、祭山神、祭祖先、祭家神、求嗣、祭猪神、放替身、解禳灾难、祭胜利神、祭水怪猛妖、开丧、祭死者、祭风、祭短鬼、退口舌是非、驱瘟神、占卜、道场规程、零杂经等24类。 纳西东巴文至今仍为东巴(祭司)、研究者和艺术家所使用,被当今学者们认为比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文字、中美洲玛雅文字和中国甲骨文字显得更为原始古朴,被视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这种古文字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随着滋养东巴文的人文环境渐渐消失,东巴文也走到了濒危的边缘。为了保护这份纳西先民留下的丰厚遗产,丽江市政府,在保护东巴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创建了各种东巴文保护机构、研究机构、博物馆、传习所等,尽一切努力来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濒危民族语言文字。
图片 | 东巴文不仅文字具有象形之美,而且还非常讲究书写的美感。东巴经书的书写格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页经书横向书写,每一行又分若干格,分格起到标点断句的作用。文字的布局非常讲究,字与字的间隔和笔画长短都精心设计,把文字的繁简纳入页面安排之中,使之产生图画般的构图效果。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因使用人数减少而濒临消亡,一些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传承人的减少而趋于消失。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记录整理,加强抢救保护,该民族的文化将出现断层,对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前情阅读请戳蓝字 为什么少数民族普遍直接、诚实、态度鲜明? 正是基于这种深刻的大局观,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全套5本),以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其中的《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纳西东巴文》,通过采访村民、语言专家、学生等,生动讲述如何保护濒危的独龙族语言。
图片 |《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纳西族东巴文》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169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