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彝族(撒尼)刺绣》片段
彝族(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流传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 撒尼人主要聚居区,其中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
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绣,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长期以来,经过一代代撒尼妇女的精挑细绣,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搭配、精美的图案构思、巧妙的图案组合、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刺绣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图片| 撒尼刺绣的工艺精湛,针脚细密,通常采用斜十字针来组成各种花纹,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明显。
彝族(撒尼)刺绣是撒尼人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沉积下来的特殊工艺文化,凝聚着撒尼人对民族文化、生活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其图案花样搭配丰富,色彩对比强烈,是彝族撒尼人对大自然审美价值的直观反映。2008年彝族(撒尼)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彝族(撒尼)刺绣的主要花样有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狗齿纹、火焰纹、跳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草纹以及一些简单的菱形、三角形、条纹等图案。一类是以平绣为主的、较为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纹样,如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另一类以镂空贴花(又叫抠花)为主,构图粗狂,抽象,花样有云纹和波浪纹等。
图片| 撒尼妇女从小就承传长辈种麻、织麻、纺线、织布、缝绣的技术,并把能否刺绣作为衡量妇女才能的一种标准。
彝族(撒尼)刺绣在撒尼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撒尼妇女自幼习绣,个个巧艺在手。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发展,撒尼刺绣艺术日臻完善。撒尼刺绣按布纹的经纬运针走线,以斜十字针组成花纹,有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种手法,所绣制的多系背包、桌布、窗帘和花包头、花围腰、服饰花边等生活日用品。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组织匀称,色彩明丽,充分显露出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彝族(撒尼)刺绣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彝族先民认为黑色是大地的象征,是孕育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母体,属于雌性物质,同时还含有成熟、庄重、威严、主体、主宰之意,是事情和问题的根本;红色和黄色意义有两层:一层是象征红、黄花朵配合成美丽的颜色之意,另一层是体现出热情、豪放、勇敢。白色是纯洁、善良、轻柔的代表,与污浊、肮脏、狡诈形成对立;蓝色是指蓝色的天空,认为黑色的大地和蓝色的天空是最早“清”与“浊”两种物质相配后发展起来的一对雌雄统一体物质,她俩相配后又产生了大地上和空中的万物,这无边无际的蓝色还意味着人们心情舒良、广阔与自由之意;草绿色是红色、黄色花朵的母体,指山川、江河和周围生长的草木。不同的纹样用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其艺术效果也各异。彝族刺绣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彝族(撒尼)刺绣》片段
撒尼刺绣品是一项独到的民族工艺技术,它有悠久的历史。挑花技法多样,有挑、绣、补、纳、扣以及单面挑、双面绣等。撒尼妇女从小就承传长辈种麻、织麻、纺线、织布、缝绣的技术,并把能否刺绣作为衡量妇女才能的一种标准。
早在明、清时期,刺绣就在石林彝族撒尼妇女中盛行。农事之余,妇女们就用麻、纺线、织麻布、飞针走线,挑花刺绣,缝制自己喜欢的"阿诗玛"服装。刺绣时,不描样、不划线、胸有成竹,凭借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用灵巧的手指,刺绣出多姿多彩的图案。 作为撒尼女性,一般自幼就必须学习刺绣、挑花。谈情说爱,择偶配婚,男性首先索取的信物,就是姑娘贴身的挑刺品花腰带。撒尼人的装饰图案,色彩明丽和谐,做工精细,-一丝不苟,具有变形大胆、夸张、简练的民族特点。撒尼姑娘戴的花布包头以红、绿、蓝、紫、黄、青、白七种颜色的丝绸配制,外沿镶上银制泡泡,长辫裹于包头中,包头两端各缀着一只 “彩蝶”,右侧还垂吊看一串串珠和绺乌黑的黑发。串珠垂至胸前,走路时,左摇右摆,洋溢着青春、妩媚,煞是好看 ,未婚少女于头部花包头上左右两边各插块蝴蝶块。已婚者,摘下蝴蝶块,一块收藏,一块放于头顶,包头上的银泡泡和串珠也不再佩戴。小伙子见“彩蝶”已飞,就不会贸然去试探求爱了。已婚妇女上衣的颜色也逐渐从浅色转为深色,以示成熟与庄重。
图片 | 彝族撒尼人的“蝴蝶块”是未婚少女、已婚妇女服饰区别。
说起彝族撒尼人的服饰,人们常会想起阿诗玛那如用百花编织、色彩艳丽的打扮。据彝族文献《阿诗玛》记载:“美丽的阿诗玛, 包头红光闪,耳环垂两颊,面秀如皎月,身修似金竹,左手戴 金戒,右手戴银镯,身披絮羊皮。漂亮的围腰带,美似老胡须,一缕又一 缕 ,垂须颤悠悠。脚像黄萝卜,穿着绣花鞋,灰衣配黑裤,全身多协调”。今天撒尼姑娘的服饰也大致如此。撒尼服饰既有美化生活的装饰性,又有长幼及已婚、未婚的标志性,还有信仰崇拜的象征性及审美心理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这也许就是撒尼服饰让人着迷之处。 撒尼男子常穿用麻布缝制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和花纹,以蓝色或其它色布包边,穿在身上,显得大方、朴素、健美。撒尼女子头上戴七彩包头,包头由各种颜色的条带拼镶而成,顶端与双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对三角形绣花的角,当姑娘有了心爱的人,就会把它们取下来,作为信物送给他。撒尼女子上衣为右开襟高领长衫,领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绣的镶边。腰间系围腰,围腰上也绣着各种彩色花纹图案,下着彩带镶边的蓝色、白色、黑色长裤,穿绣花布鞋,这样的服饰把撒尼姑娘衬托得俊俏秀丽。
视频┃《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彝族(撒尼)刺绣》片段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镌刻着历史的印记,保护和传承好它们,不仅重燃了岁月,更是焕新了时光。当尘封的历史文化转化成市场效能,不仅会给乡村注入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激活乡村旅游市场活力,更能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5年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开机。《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
图片 |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2017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摄制、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涵盖云南民间美术和云南民间工艺美术两大类的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膺国家出版基金支持。《云南民族传统技艺》以音像制品集结出版系统展现云南纳西族、傣族、彝族、白族、阿昌族、苗族、藏族等民族精彩纷呈的民族传统技艺——
纳西族东巴文 及东巴画 :东巴画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分木牌画和经书绘画类、纸牌画、卷轴画、神路图等,绘画艺术具有象形文字经典所具有的艺术品特性,绘画手法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形成多种风格,是研究人类原始绘画艺术的"活化石”。
阅读链接 纳西族东巴文及东巴画:亦字亦画,古老神秘 傣族剪纸:起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剪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其题材大多是花草鸟兽和各种几何形纹,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味。
阅读链接 傣族剪纸:与自然、与神灵、与佛交流的语言 彝族撒尼刺绣:是撒尼女子的必备技能,其图案可分为十字绣、平绣、镂空贴花(又叫抠花)等类,图案规整对称,主题突出,色彩艳丽,手法抽象,民族特色浓郁。
白族民居彩绘:广泛运用于白族民居建筑,图案丰富、寓意深刻,融合了白族建筑艺术与汉族和其它民族优秀的建筑彩绘艺术的精华。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在傣族妇女中世代相承,并保存了远古时期特色的制陶技术。
白族扎染技艺 :充溢着浓郁的民间美术特色,一千余种纹样蕴含着白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斑斓的色彩中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是白族人民审美的集粹。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芦笙由笙管、笙斗和簧片三部分构成,是苗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乐器。每逢过节和农闲时苗族群众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芦笙舞会。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吸收汉族先进的铸刀技术而形成的独特民族技艺。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一门工艺,原料取材于当地民间种植和自然生长的桑科构皮(楮皮),该技艺完整地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共五步流程11道工序。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 东巴纸的制作工艺是中国内地造纸法与印巴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晶,是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 工艺采用风化沙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白色黏土和红色黏土合成为原料,工序包括选土、练土、制坯、镶瓷、磨光、装饰、阴干、烧陶、渗炭、防裂等12道流程,做工精细,造型别致,产品远销国内外,兼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为一体。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 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工艺独特,有“声如磬、亮如镜、手感滑腻、无铅无毒”等特点,显示出其高超的工艺技巧和装饰水平。 傣族织锦技艺:精致艳丽,质朴简练,装饰效果强烈,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加以各种彩色丝线与金银线交织成复杂花纹,具象抽象结合,构思巧妙,手法独特。 斑铜制作技艺: 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和复杂工艺处理制作而成,“妙在有斑,贵在浑厚”。铜制器皿表面呈现若干点状和不规则块状的立体感斑纹,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 贝叶经制作技艺:是傣族用铁笔刻写在加工后的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文,记载佛教经典、天文历法、社会历史、法律法规、民情民俗、医理医药、生产生活、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诸多内容,书写的经文可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普洱茶制作技艺: 在古代为贡茶,以云南乔木型大叶种茶为原料,经采摘、揉捻、晒干、筛拣、计量、蒸软、做型、压制、晾干、包装等十多道工艺,紧压成坨、饼、砖等不同型制,与唐、宋、元代茶的型制相同。
图片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彝族(撒尼)刺绣》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保护和传承好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让传统技艺活起来。传承并不是守旧,创新才有未来。从土家族传统织锦到壮族短衣壮;从潮汕抽纱到天水丝毯织造技艺……事实充分证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技艺,要顺应时代需求,大胆创新,民间技艺才能获得新生。这就需要不断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探索民间技艺融入生产生活的创新模式,并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色彩的自主品牌。
与此同时,在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不断完善的同时,要展现民间技艺的多元魅力,进一步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们懂得其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和独特文化标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更好地让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在创新中发扬和传承。 相信,未来可以看到更多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得以继续留存和传承,重新焕发时代生机。
图片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云南在本号微店及昆明部分书店有售
购买点击 https://weidian.com/?userid=1231237001&ifr=shopdetail&wfr=c
- 浏览 21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