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尼刺绣的图案纹样、颜色搭配、刺绣针法等,
都反映出撒尼人的独特价值观、审美情趣与民族心理,
这与撒尼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审美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密切联系,
是撒尼人对大自然艺术化和审美价值的反映。
2008年6月 彝族(撒尼)刺绣
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 无论是彝族撒尼人刺绣使用的材料,还是刺绣图案的纹样类型,都和撒尼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元素紧密联系。
彩云之南,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她的名字叫石林;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族群,她的名字叫彝族撒尼人。世代居住于石林的彝族撒尼人有古朴浓郁的民俗文化和风情,特别是其以挑花为主要刺绣工艺的撒尼刺绣,是一门具有极强装饰性的传统刺绣美术工艺。
云南传唱已久的美丽少女阿诗玛就是彝族撒尼人。她的衣服上的绚丽刺绣,就是用撒尼刺绣工艺制成的。撒尼挑花又叫撒尼十字绣,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长期以来,经过一代代撒尼妇女的精挑细绣,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搭配、精美的图案构思、巧妙的图案组合、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而撒尼人刺绣之所以成为其民族工艺品的杰出代表,与石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环境密切相关。无论是彝族撒尼人刺绣使用的材料,还是刺绣图案的纹样类型,都和撒尼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元素紧密联系。
在传统的撒尼服饰中,刺绣主要运用在衣领、袖口、门襟、下摆、腰围等部位,在围裙、背被、头帕、背包等日常用品中也被广泛的运用。和很多民族一样,传统社会中撒尼妇女刺绣水平的高低,曾被作为衡量其聪明能干、处世能力的主要依据。
石林撒尼人的传统刺绣图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十字绣为主,绣的一般是抽象的几何图案。最常见的有石榴花、八角花、太阳花、蝴蝶花等。另一类是以平绣为主,绣的多是写实的花卉图案,针法细腻柔和,多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花草纹样。
石榴花是撒尼绣品中最常见的图案。因撒尼人认为石榴多籽,是传宗接代的植物图腾,又因石榴花外形美观,所以在漫长的历史中,聪明智慧的撒尼祖先创造了精美的石榴刺绣图案,形状多样色彩艳丽,一般以红、玫红、紫红色调为主。
蝴蝶因其外形漂亮、翅膀色彩艳丽,且产卵多繁衍能力强,故撒尼人将它做为生殖崇拜的动物图腾。蝴蝶形态多呈展翅状,十字绣法居多。也会用二方连续纹样表现蝴蝶:外形一般不加变化,而蝴蝶翅膀上的装饰,则随个人喜好在旁边附加花草做点缀,让蝴蝶栩栩如生展翅于花草间。
撒尼人的刺绣图案并非凭空想出,而是源于生活。独具特色的山川地貌、风物特产,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经过她们的摹拟、提练、概括,精心构思,巧妙布局,成为变化多端、鲜艳夺目的图案。美雨花、太阳花、八角花等等,与花朵相关的图案代表了撒尼人爱美的心理及祈福意味。而那些小小的生气勃勃的虎,则是撒尼人的图腾标志。
虽然纹样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总体而言,石林彝族撒尼人的刺绣图案,在构图设计上,讲究图案的对称与均衡。对称性是指在构图过程中,刺绣纹样整体图案的上下左右部位都追求对称的效果,追求一种规整、庄严、稳重的视觉美感。
图片| 花卉是撒尼刺绣的传统图案。
撒尼刺绣所用绣花线,主要为丝线、十字线和开司米线。丝线为天然纤维制品,质地柔软光滑,光泽度好,多用于刺绣中写实图案的局部,如绣花鞋和背部的显著部;十字线属于棉线比较细,刺绣起来比较复杂耗费较多时间,因此十字线一般只用于自家的服饰或背被,而大幅面的桌布、壁挂等产品几乎全部为开司米线所绣制。
传统撒尼刺绣以手工纺织的麻布和土布为基础面料,麻布多为乳白色,由苎麻纺线织制而成,结实耐用。有的在织布过程中掺杂深蓝色的麻线,局部形成深蓝色纹样,更具装饰性和美观性。一般用来制作男士布褂和挎包的面料,均使用传统手工工艺织制而成的纯棉布。
因为撒尼人喜好黑色及深色,故当地土布多为黑色或深蓝色。
撒尼刺绣所用绣花线,主要为丝线、十字线和开司米线。丝线为天然纤维制品,质地柔软光滑,光泽度好,多用于刺绣中写实图案的局部,如绣花鞋和背部的显著部;十字线属于棉线比较细,刺绣起来比较复杂耗费较多时间,因此十字线一般只用于自家的服饰或背被,而大幅面的桌布、壁挂等产品几乎全部为开司米线所绣制。
传统撒尼刺绣以手工纺织的麻布和土布为基础面料,麻布多为乳白色,由苎麻纺线织制而成,结实耐用。有的在织布过程中掺杂深蓝色的麻线,局部形成深蓝色纹样,更具装饰性和美观性。一般用来制作男士布褂和挎包的面料,均使用传统手工工艺织制而成的纯棉布。
因为撒尼人喜好黑色及深色,故当地土布多为黑色或深蓝色。
图片 | 撒尼刺绣,不描样、不画线,全凭绣者聪明的头脑和丰富的想象力。
以传统撒尼刺绣技艺制成的撒尼妇女服饰,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工艺精巧,一件服饰可谓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特别是撒尼妇女头饰,彝语叫"喔姐",呈半圆形,似天上彩虹。这种花帽由各种颜色的条带拼镶而成,顶端与双耳垂直的地方,插有一对三角形绣花的角。帽檐上下两端用银泡、白珠或贝壳来装饰。用数串小珠串系于双耳边,一直垂到胸前,走起路来叮珰作响,吸引人们的视线。当姑娘有了心爱的人,就会把它们取下来,作为信物送给他。
撒尼女子上衣为右开襟高领长衫,领口和袖口用彩色花布或精美的刺绣镶边。腰间系一块红色或黑色的围腰,围腰上也绣着各种彩色花纹图案,下着彩带镶边的蓝色、白色、黑色长裤,穿绣花鞋,这样的服饰把撒尼姑娘衬托得俊俏秀丽。
撒尼男子穿的是用麻布缝制的对襟式无袖短褂,绣以图案式花纹,缀以蓝色或其它色布的衣边。穿着在身,显得撒尼男子大方、朴素、健美。
尽管机织布料的服装早已进入彝家生活,但一些撒尼人现在依然在使用古老的织布机织布、用原始的传统工艺制作服饰。
农事之余,妇女们用麻、纺线、织麻布,飞针走线,挑花绣朵,缝制自己喜欢的“阿诗玛”服装。午后时分,往往是一天中农事最为轻闲的时间。这个时侯,彝家妇女就会三两成群的相约在一起,随意找个地方拉拉家常,说说刺绣心得。大树下、院落中、池塘边都是妇女们聚会的场景,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刺绣针法和物品。
针是寻常针,线是金色、银色或五彩斑斓的毛线、丝线,刺绣手法却颇不寻常,针在布面上跳动,就像小小的飞鱼潜入水底又跃出水面。挑花刺绣,讲究细密扎实,灵动精准。在石林撒尼人居住的村子,家家户户的女子都会这门刺绣绝技,它从数百年前就传承下来,如今已经成为石林独具民族特色的人文风景。
石林撒尼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历代撒尼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从撒尼刺绣的图案纹样、颜色搭配、刺绣针法等,都反映出撒尼人的独特价值观、审美情趣与民族心理,这也是撒尼人对大自然艺术化和审美价值的反映。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摄制团队自2015年开机,历时近3年,行程10万多公里,足迹遍布云南省20个多个市、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传统手工技艺类为主,拍摄和展现民间最原始的手工流程,并选择不同门类中技艺娴熟、名望较高的传承人进行访谈。
《云南民族传统技艺》既关注民族民间工艺的普遍性,也通过传承人的个人经历,彰显云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的独特个性。通过记录手工艺品的制作和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展示云南各少数民族积累传承下来的精湛“绝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体验云南手工艺的精湛魅力。
- 浏览 652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