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纳西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居住在玉龙雪山下名叫麦宗的人,从小踏遍丽江的山山水水,于自然和万物中寻找灵感。在一个具有灵性的日子里,麦宗无师自通突然感悟到文字的形象,并能够把内心所有的情感都付诸文字来表达出来。这种文字就是纳西族现存使用的东巴文。后人根据这一传说认为东巴文就是由麦宗所创造的。但随着后世诸多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更多人认为,麦宗只是民间神话中的人物,而关于麦宗造字神话的出现,目的是提高纳西族木氏家族的声望。
那么,究竟是谁创造了东巴文呢?根据种种史料,我们可以看出东巴文主要是为适应东巴教的形成、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东巴是东巴教的祭司,他们主持着东巴教的一切活动,并承担着“见木画木,见石画石”的方式记录祭礼时口诵经文和仪式程序的职责。这样,这种象形的符号---东巴文,便产生了。
东巴文是从图画和口诵东巴经典脱胎而出的一种文字。虽然如此,但其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例如东巴文字“人”“射”“马”,有趣的是,这三个字不但可以构成一幅猎人射马的白描画,还可以构成一个主语、谓语、宾语齐全的句子。
东巴文比甲骨文还要原始 ,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在远古时期,世代迁徙的纳西先民在没有文字、没有纸张的情况下,却对记录事物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早晨看到太阳从山后升起来,他们便画出一座山,并在山的上方画一轮发光的太阳表示日出;而在表示日落时,则画一轮沉没在山腰的太阳。他们见物画物,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总结出一些自然现象并将其用图画表达出来。这种绘画式的构字方式,使得从未接触过东巴文的人也能根据字形猜出个中大概,同时也反映了纳西人早期造字时的自然观。东巴文中的每一图像符号都有它约定俗成的线条和笔法,形成固定所指的概念,并具备了表示某字、某词的符号。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东巴文成为世界的共有遗产,并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熟知。东巴文像写意的印象画,夸张、大胆、简约而又微妙生动、无拘无束,它保存着最初造字的形象,这对研究人类文字的创始以及与其他象形文字作比较研究,颇有价值。其特点和价值,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形貌原始,二是依然在使用。所以,东巴文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
从前,东巴文字只有“东巴”才有资格学,因为“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现在,随着东巴祭司的不断减少,能释读东巴古籍的人已是寥若星辰。因此,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已是刻不容缓,让人们欣慰的是2002年,东巴文化研究院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同开办了“纳西族语言文学和东巴文化方向”本科班。至此,东巴文化从此登上了大学殿堂,填补了东巴文化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空白。大学生们在这里专心研习东巴文与丽江的小学生悉心学习一脉相承,它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纳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绚丽多姿的民族语言文字,融合了边地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文化的丰富性等多重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人类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然而,由于族群分化、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的冲击等种种复杂的原因,这些珍贵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濒临消失。2016年12月,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的探寻和保护--纳西族东巴文》,抢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字、深挖少数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内涵,获批为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