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木畫木,見石畫石”,東巴文就是這個理兒

雲南麗江納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居住在玉龍雪山下名叫麥宗的人,從小踏遍麗江的山山水水,於自然和萬物中尋找靈感。在一個具有靈性的日子裡,麥宗無師自通突然感悟到文字的形象,並能夠把內心所有的情感都付諸文字來表達出來。這種文字就是納西族現存使用的東巴文。

1.3.1.jpg

那麼,究竟是誰創造了東巴文呢?根據種種史料,我們可以看出東巴文主要是為適應東巴教的形成、發展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東巴是東巴教的祭司,他們主持著東巴教的一切活動,並承擔著“見木畫木,見石畫石”的方式記錄祭禮時口誦經文和儀式程序的職責。這樣,這種象形的符號---東巴文,便產生了。

東巴文是從圖畫和口誦東巴經典脫胎而出的一種文字。雖然如此,但其詞語異常豐富,能充分錶達細膩的情感,也能說明復雜的萬事萬物,還能寫詩作文章,例如東巴文字“人”“射”“馬”,有趣的是,這三個字不但可以構成一幅獵人射馬的白描畫,還可以構成一個主語、謂語、賓語齊全的句子。

        東巴文比甲骨文還要原始 ,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在遠古時期,世代遷徙的納西先民在沒有文字、沒有紙張的情況下,卻對記錄事物有著異常濃厚的興趣。早晨看到太陽從山後升起來,他們便畫出一座山,並在山的上方畫一輪發光的太陽表示日出;而在表示日落時,則畫一輪沉沒在山腰的太陽。他們見物畫物,並根據自己的觀察總結出一些自然現象並將其用圖畫表達出來。這種繪畫式的構字方式,使得從未接觸過東巴文的人也能根據字形猜出個中大概,同時也反映了納西人早期造字時的自然觀。東巴文中的每一圖像符號都有它約定俗成的線條和筆法,形成固定所指的概念,並具備了表示某字、某詞的符號。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東巴古籍文獻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東巴文成為世界的共有遺產,並為國內外學術界所熟知。東巴文像寫意的印像畫,誇張、大膽、簡約而又微妙生動、無拘無束,它保存著最初造字的形象,這對研究人類文字的創始以及與其他像形文字作比較研究,頗有價值。其特點和價值,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形貌原始,二是依然在使用。所以,東巴文被稱之為世界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被譽為文字的“活化石”。

        從前,東巴文字只有“東巴”才有資格學,因為“東巴”是納西族的祭司。現在,隨著東巴祭司的不斷減少,能釋讀東巴古籍的人已是寥若星辰。因此,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和傳承已是刻不容緩,讓人們欣慰的是2002年,東巴文化研究院與雲南民族大學民族文化學院共同開辦了“納西族語言文學和東巴文化方向”本科班。至此,東巴文化從此登上了大學殿堂,填補了東巴文化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空白。大學生們在這裡專心研習東巴文與麗江的小學生悉心學習一脈相承,它讓我們看到了古老的納西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絢麗多姿的民族語言文字,融合了邊地文化的原生性、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歷史文化的豐富性等多重特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寶貴的人類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學藝術價值。然而,由於族群分化、人口遷徙、民族融合、社會轉型以及全球化的衝擊等種種複雜的原因,這些珍貴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正瀕臨消失。 2016年12月,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拍攝製作、出版發行《雲南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文字的探尋和保護--納西族東巴文》,搶救少數民族瀕危語言文字、深挖少數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生存方式和文化內涵,獲批為國家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

1.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