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为什么非要把“茶叶”当成自己的祖先呢?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直过区"民族。《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全诗长1200余行。“达古达楞格莱标”用汉语直译就是《听阿祖阿公讲过去的故事》。因为古老的德昂族至今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达古达楞格莱标》世世代代都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它是德昂族历史衍变的一本活字典。

       《达古达楞格莱标》主要流传于德宏、保山、临沧及缅甸掸邦和佤邦一带。与其他民族的创世史诗不同,《达古达楞格莱标》情节单纯,始终以茶叶为主线,集中地描写大地万物的始祖和德昂族先民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类的神迹,并用奇妙的幻想将茶叶拟人化。

       2008年6月7日,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申报的《达古达楞格莱标》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直过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政府对云南边疆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区,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直接、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茶叶是茶树的生命/茶叶是万物的阿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出/金闪闪的太阳/是茶果的光芒/银灿灿的月亮/是茶花在开放/数不清的满天星星/是茶叶眨眼闪金光/洁白的云彩/是茶树的披纱飘散/璀灿的晚霞/是茶树的华丽衣裳/茶叶是德昂的命脉/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神奇的传说留到现在/德昂人的身上还飘着茶叶的芳香。”——《达古达楞格莱标》是我国仅有的一部以茶叶为人类先祖的创世史诗,这种将茶叶作为本民族图腾和先祖崇拜的情形在同类史诗中也不多见。

       德昂族为什么非要把“茶叶”当成自己的祖先呢?

       茶叶创世与德昂族以前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当时德昂族人口稀少,大多生活在高黎贡山和怒山山区地带,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德昂族先民主要靠山林采集维持生活,其中采集茶叶就是最重要的部分。《达古达楞格莱标》中的洪水妖魔是现实生活中苦难的写照,通过叙述人类先祖战胜苦难,建立新世界的过程,反映出德昂族人从崇拜自然“万物有灵”的无意识、到图腾崇拜集体意识产生的发展思路。

       在《达古达楞格莱标》里,混沌世界中首先滋生出了茂盛的茶树,茶是万物的阿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叶的精灵化出。史诗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茶这种植物人类特有的思想感情和言行——茶叶精灵看到大地上凄凉,就问万能之神帕达然:“我们为什么不能到地上生长?”帕达然回答说:“下凡要受尽苦楚,永远也不能再回到天上。”茶树们为了大地不再凄凉,“愿意到地上受苦”。于是万能之神掀起狂风,撕碎每颗茶树的身子,使102片叶子飘飘下凡。又用50个藤圈抛上天,套下25对姑娘来,创造了人类。

       每个民族的创世史诗都是对这个民族已有神话的一种整合。即把零星的、片段的神话内容进行改造,使其系统化、逻辑化,并把它放在一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中,确立人在万物中的主体地位。《达古达楞格莱标》就是一部典型的原始神话史诗,与德昂族“茶叶生人”的神话一脉相承。它在结构安排上内容丰富而不繁杂,情节曲折而不离题,线条清晰而不单调。几乎每一个片段就是一组鲜活的画面,合起来就成了德昂族社会历史变迁的长卷。

       在原始社会中,德昂族的经济支柱主要来自采集业,原始采集业产生了植物图腾。当德昂族的采集经济解体以后,因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他们转向种植经济。狩猎活动在德昂族生活中一直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因此没有产生与之相应的动物图腾。根据德昂族居住的自然环境,茶叶成为他们种植业的主要选择,因而产生了以茶为万物之源的茶图腾信仰。而且他们把对自然的原始理解及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以“茶生人”神话的方式表现出来,为《达古达楞格莱标》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在发展过程中,德昂族要追溯历史、歌颂祖先、总结经验,必然产生与之相应的史诗。这样的史诗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古代德昂人的精神和他们创造的成果,所以史诗也必然成为德昂人心目中的“族谱”。总之,《达古达楞格莱标》的产生,与德昂族经济水平和历史文化生态的特殊性息息相关。正由于有了上述条件,才产生了《达古达楞格莱标》这一部创世神话史诗,它成功地创造了一个瑰奇雄伟的美学境界。

1.7.1.jpg

1.7.2.jpg

1.7.3.jpg


图片 | 茶不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品,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几乎时时、事事都离不开茶。

       德昂族很早就被相邻的民族称为“滇西最早的茶农”。至今,德昂族山寨仍有不少树龄在几百年以上的古老茶树。

       德昂族认为茶象征着诚实和信任、纯洁和善良。所以,在德昂族所有的日常交往中,茶是信物和使者,一切真诚都在茶的甘苦回味之中。

       德昂人讲究“茶到意到”,宾客临门,必先煨茶相待;走亲访友和托媒求婚时,必以茶为见面礼;若有喜事需邀请亲朋光临,一小包扎有红十字线的茶叶便成了“请柬”;如两人产生矛盾时,有过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的谅解……可见,茶的作用在德昂族日常生活中是其他钱物无法替代的。

       德昂族制茶方法与饮茶方式颇多,最具特色的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艺有两种:一是土坑法。人类尚未发明使用陶器前,德昂人将鲜茶叶采摘回家,用新鲜芭蕉叶包裹茶叶,放入事先挖好的深坑内埋7天左右,然后将茶叶取出在阳光下揉搓并晒2天,待茶叶稍干时又将其包裹放回深坑内3天,取出晒干后便可泡饮。泡饮时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洁口腔、清热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态的绿色保健饮料。做菜用的酸茶则要在第二道工序时适当多放几天,取出后在碾臼春碎晒干。食用时用水泡发后凉拌,其味酸涩回味,使人增加食欲。二是陶器法。陶器创制后,便直接利用陶罐腌制酸茶了。

1.7.4.jpg

1.7.5.jpg

图片 | 德昂族未婚姑娘身上佩带的这种腰箍越多,说明向姑娘求爱的小伙也越多。

        德昂族因其居住地区和支系的不同,其服饰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但藤篾缠腰却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德昂族妇女十分喜好腰箍,多视腰箍为一种美的标志,人人必佩带,甚至在德昂村寨中,妇女不佩带腰箍,就会被人耻笑。

        腰箍对未婚姑娘尤为重要,因为这种小巧玲珑的腰箍,还是一种传递爱情的信物。小伙子们将他们精心制做的腰箍送给心爱的姑娘,以示深情厚爱。而姑娘身上佩带的这种腰箍越多,说明向姑娘求爱的小伙也越多。

       “腰箍”的众多传说中,最深入人心的还是来自《达古达楞格莱标》。

       《达古达楞格莱标》中的51对茶叶兄妹来到大地,忽然被一阵黑风吹散了。像茶花茶果一样命运相连的兄妹经过一万年的努力,想尽了所有的办法还是不能得到团聚。偶然间,最小的兄弟达楞扯下一根青藤绕成圈,用力将滕圈丢上天时,无意间竟套住了小妹亚楞,使亚楞落下了地。其他弟兄跟随效仿,扯下青藤编成50个结实的藤圈。当他们把藤圈抛上天后,也套住了其它姐妹们。从此,“51对男女结成双。”

       为了玩得更加舒畅,50个弟兄解下了50个姐妹的藤圈,只有最小的妹妹亚楞“倾诉爱情把藤圈遗忘。” 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50个姐妹身变轻,随着清风上天庭。亚楞腰上箍藤圈,拉着达楞两相亲”。达楞和亚楞从此留在了人间大地上,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德昂族从中得出了一个结论:“腰上箍着藤圈的姑娘靠得住。”从此,《达古达楞格莱标》成为德昂族关于腰箍来源的权威解释。随着史诗的流传,这种解释成为“腰箍”这一物质民俗来源的最完美的历史故事,这种对“腰箍”的崇敬,即是德昂族对生命的敬仰,对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的追求。

       “腰箍”习俗在德昂族文化中彰显了德昂人的民族精神,让很多人不由得对《达古达楞格莱标》的表现力惊叹不已。

1.7.6.jpg

图片 | 以前,在云南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的千年榕树下,每天清晨都能看见李腊翁遥望远山,轻轻吟诵《达古达楞格莱标》章节,他深沉的音律总能吸引年轻的村民闻声而来。1928年出生的李腊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古达楞格莱标》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0岁就开始唱诵,每逢寨子举办婚丧喜庆事宜,人们都会邀请他前往唱上几嗓子。遗憾的是,2017年3月18日,李腊翁去世。

       德昂族先民创作《达古达楞格莱标》,当时肯定无意将它作为文学来看待。但它流传至今,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它的文学美感和美学情趣。它串连着一种类比性的想象活动,带给人的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以及对强大的自然力征服和对自身智慧、力量的赞美。可以说,《达古达楞格莱标》的永久魅力就来自大胆疑问、大胆探索、来自丰富的想象所生发的奇异和瑰丽。

       认识《达古达楞格莱标》,就是为我们了解德昂族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2013年云南民族音像出版社拍摄制作、出版发行《云南民族传唱艺术——云南九个民族十一部口头传唱艺术之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忠实反映少数民族文学真实原貌,大力弘扬云南省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口传文化和传唱艺术,荣膺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