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為什麼非要把“茶葉”當成自己的祖先呢?

   德昂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民族,也是雲南"直過區"民族。 《達古達楞格萊標》是德昂族迄今發掘、整理的唯一一部創世史詩,全詩長1200餘行。 “達古達楞格萊標”用漢語直譯就是《聽阿祖阿公講過去的故事》。因為古老的德昂族至今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達古達楞格萊標》世世代代都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下來,它是德昂族歷史衍變的一本活字典。

       《達古達楞格萊標》主要流傳於德宏、保山、臨滄及緬甸撣邦和佤邦一帶。與其他民族的創世史詩不同,《達古達楞格萊標》情節單純,始終以茶葉為主線,集中地描寫大地萬物的始祖和德昂族先民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類的神蹟,並用奇妙的幻想將茶葉擬人化。

2008年6月7日,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申報的《達古達楞格萊標》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直過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政府對雲南邊疆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區,採取特殊的“直接過渡”方式,直接、逐步地過渡到社會主義。

“茶葉是茶樹的生命/茶葉是萬物的阿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葉的精靈化出/金閃閃的太陽/是茶果的光芒/銀燦燦的月亮/是茶花在開放/數不清的滿天星星/是茶葉眨眼閃金光/潔白的雲彩/是茶樹的披紗飄散/璀燦的晚霞/是茶樹的華麗衣裳/茶葉是德昂的命脈/有德昂人的地方就有茶山/神奇的傳說留到現在/德昂人的身上還飄著茶葉的芳香。”——《達古達楞格萊標》是我國僅有的一部以茶葉為人類先祖的創世史詩,這種將茶葉作為本民族圖騰和先祖崇拜的情形在同類史詩中也不多見。

       德昂族為什麼非要把“茶葉”當成自己的祖先呢?

       茶葉創世與德昂族以前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當時德昂族人口稀少,大多生活在高黎貢山和怒山山區地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德昂族先民主要靠山林采集維持生活,其中採集茶葉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達古達楞格萊標》中的洪水妖魔是現實生活中苦難的寫照,通過敘述人類先祖戰勝苦難,建立新世界的過程,反映出德昂族人從崇拜自然“萬物有靈”的無意識、到圖騰崇拜集體意識產生的發展思路。  

在《達古達楞格萊標》裡,混沌世界中首先滋生出了茂盛的茶樹,茶是萬物的阿祖,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茶葉的精靈化出。史詩用擬人的手法,賦予茶這種植物人類特有的思想感情和言行——茶葉精靈看到大地上淒涼,就問萬能之神帕達然:“我們為什麼不能到地上生長?”帕達然回答說:“下凡要受盡苦楚,永遠也不能再回到天上。”茶樹們為了大地不再淒涼,“願意到地上受苦”。於是萬能之神掀起狂風,撕碎每顆茶樹的身子,使102片葉子飄飄下凡。又用50個藤圈拋上天,套下25對姑娘來,創造了人類。

       每個民族的創世史詩都是對這個民族已有神話的一種整合。即把零星的、片段的神話內容進行改造,使其係統化、邏輯化,並把它放在一個宏大的敘事背景中,確立人在萬物中的主體地位。 《達古達楞格萊標》就是一部典型的原始神話史詩,與德昂族“茶葉生人”的神話一脈相承。它在結構安排上內容豐富而不繁雜,情節曲折而不離題,線條清晰而不單調。幾乎每一個片段就是一組鮮活的畫面,合起來就成了德昂族社會歷史變遷的長卷。

       在原始社會中,德昂族的經濟支柱主要來自採集業,原始採集業產生了植物圖騰。當德昂族的採集經濟解體以後,因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他們轉向種植經濟。狩獵活動在德昂族生活中一直沒有佔據過主導地位,因此沒有產生與之相應的動物圖騰。根據德昂族居住的自然環境,茶葉成為他們種植業的主要選擇,因而產生了以茶為萬物之源的茶圖騰信仰。而且他們把對自然的原始理解及人類與自然的鬥爭,以“茶生人”神話的方式表現出來,為《達古達楞格萊標》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在發展過程中,德昂族要追溯歷史、歌頌祖先、總結經驗,必然產生與之相應的史詩。這樣的史詩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古代德昂人的精神和他們創造的成果,所以史詩也必然成為德昂人心目中的“族譜”。總之,《達古達楞格萊標》的產生,與德昂族經濟水平和歷史文化生態的特殊性息息相關。正由於有了上述條件,才產生了《達古達楞格萊標》這一部創世神話史詩,它成功地創造了一個瑰奇雄偉的美學境界。

1.7.1.jpg

1.7.2.jpg

1.7.3.jpg

圖片 | 茶不僅是德昂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飲品,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幾乎時時、事事都離不開茶。


       德昂族很早就被相鄰的民族稱為“滇西最早的茶農”。至今,德昂族山寨仍有不少樹齡在幾百年以上的古老茶樹。

       德昂族認為茶象徵著誠實和信任、純潔和善良。所以,在德昂族所有的日常交往中,茶是信物和使者,一切真誠都在茶的甘苦回味之中。

       德昂人講究“茶到意到”,賓客臨門,必先煨茶相待;走親訪友和托媒求婚時,必以茶為見面禮;若有喜事需邀請親朋光臨,一小包紮有紅十字線的茶葉便成了“請柬”;如兩人產生矛盾時,有過失的一方只要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對方的諒解……可見,茶的作用在德昂族日常生活中是其他錢物無法替代的。

       德昂族製茶方法與飲茶方式頗多,最具特色的是德昂族的酸茶。其技藝有兩種:一是土坑法。人類尚未發明使用陶器前,德昂人將鮮茶葉採摘回家,用新鮮芭蕉葉包裹茶葉,放入事先挖好的深坑內埋7天左右,然後將茶葉取出在陽光下揉搓並曬2天,待茶葉稍乾時又將其包裹放回深坑內3天,取出曬乾後便可泡飲。泡飲時使用沸水,其味酸苦,有清潔口腔、清熱解暑的功效,是原生態的綠色保健飲料。做菜用的酸茶則要在第二道工序時適當多放幾天,取出後在碾臼春碎曬乾。食用時用水泡發後涼拌,其味酸澀回味,使人增加食慾。二是陶器法。陶器創制後,便直接利用陶罐醃製酸茶了。

1.7.4.jpg

1.7.5.jpg

圖片 | 德昂族未婚姑娘身上佩帶的這種腰箍越多,說明向姑娘求愛的小伙也越多。


        德昂族因其居住地區和支系的不同,其服飾呈現出不同的差異,但藤篾纏腰卻是他們共同的特點。德昂族婦女十分喜好腰箍,多視腰箍為一種美的標誌,人人必佩帶,甚至在德昂村寨中,婦女不佩帶腰箍,就會被人恥笑。

        腰箍對未婚姑娘尤為重要,因為這種小巧玲瓏的腰箍,還是一種傳遞愛情的信物。小伙子們將他們精心製做的腰箍送給心愛的姑娘,以示深情厚愛。而姑娘身上佩帶的這種腰箍越多,說明向姑娘求愛的小伙也越多。

       “腰箍”的眾多傳說中,最深入人心的還是來自《達古達楞格萊標》。

       《達古達楞格萊標》中的51對茶葉兄妹來到大地,忽然被一陣黑風吹散了。像茶花茶果一樣命運相連的兄妹經過一萬年的努力,想盡了所有的辦法還是不能得到團聚。偶然間,最小的兄弟達楞扯下一根青藤繞成圈,用力將滕圈丟上天時,無意間竟套住了小妹亞楞,使亞楞落下了地。其他弟兄跟隨效仿,扯下青籐編成50個結實的藤圈。當他們把藤圈拋上天后,也套住了其它姐妹們。從此,“51對男女結成雙。”

       為了玩得更加舒暢,50個弟兄解下了50個姐妹的藤圈,只有最小的妹妹亞楞“傾訴愛情把藤圈遺忘。” 就在這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50個姐妹身變輕,隨著清風上天庭。亞楞腰上箍藤圈,拉著達楞兩相親”。達楞和亞楞從此留在了人間大地上,生兒育女,繁衍後代。

       德昂族從中得出了一個結論:“腰上箍著藤圈的姑娘靠得住。”從此,《達古達楞格萊標》成為德昂族關於腰箍來源的權威解釋。隨著史詩的流傳,這種解釋成為“腰箍”這一物質民俗來源的最完美的歷史故事,這種對“腰箍”的崇敬,即是德昂族對生命的敬仰,對和諧、美滿的婚姻家庭生活的追求。

       “腰箍”習俗在德昂族文化中彰顯了德昂人的民族精神,讓很多人不由得對《達古達楞格萊標》的表現力驚嘆不已。

1.7.6.jpg

圖片| 以前,在雲南三台山德昂族鄉出冬瓜村的千年榕樹下,每天清晨都能看見李臘翁遙望遠山,輕輕吟誦《達古達楞格萊標》章節,他深沉的音律總能吸引年輕的村民聞聲而來。 1928年出生的李臘翁,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古達楞格萊標》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從10歲就開始唱誦,每逢寨子舉辦婚喪喜慶事宜,人們都會邀請他前往唱上幾嗓子。遺憾的是,2017年3月18日,李臘翁去世。


       德昂族先民創作《達古達楞格萊標》,當時肯定無意將它作為文學來看待。但它流傳至今,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了它的文學美感和美學情趣。它串連著一種類比性的想像活動,帶給人的是一種審美的愉悅,以及對強大的自然力征服和對自身智慧、力量的讚美。可以說,《達古達楞格萊標》的永久魅力就來自大膽疑問、大膽探索、來自豐富的想像所生髮的奇異和瑰麗。

       認識《達古達楞格萊標》,就是為我們了解德昂族找到了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2013年雲南民族音像出版社拍攝製作、出版發行《雲南民族傳唱藝術——雲南九個民族十一部口頭傳唱藝術之德昂族創世神話史詩<達古達楞格萊標>》,忠實反映少數民族文學真實原貌,大力弘揚雲南省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口傳文化和傳唱藝術,榮膺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