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哈巴》,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

       《哈尼哈巴》是遠古時代保存至今的人類最早的文學樣式——原始說唱藝術的"活化石"。它在哈尼語中,就是哈尼古歌,意思是“沿著哈尼祖先開闢的路走”。它是哈尼族社會生活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民間歌謠,是有別於哈尼族山歌、情歌、兒歌等種類的一種古老歌唱調式,古樸、莊重、典雅。

       作為一種敘事性較強的無伴奏說唱,《哈尼哈巴》的演唱內容包括天體自然、哈尼歷史、曆法計算、四時節令、農事活動、商業經濟、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等,幾乎包含了哈尼人的整個社會活動,也是哈尼族“無字的百科全書”。

       哈尼人認為,“哈巴”是哈尼人的古規是正路子,不懂“哈巴”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哈尼人。因此,每一個哈尼人,從幼年起都很關切本民族的這一神聖文化傳統。儘管無專人指教,更無文字可誦讀,但後輩人在節日慶典或生活、生產中,用心聆聽那些哈尼族歷史知識深厚、生活經驗豐富的長者的吟唱,銘記這宗宗寶貴財富。

       《哈尼哈巴》於2008年進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舉凡開天闢地、民族繁衍、歷史源流、倫理道德、婚姻禮儀、四季天象、節日慶典、農事生產、畜禽五穀等等都可入唱哈巴,但絕無輕浮放蕩之詞。吟唱哈巴,多半是在節日良辰、豐收慶典、宴請好友、新房落成、婚配嫁娶等喜事臨門之際進行,平日一般不唱。忌諱在喪葬禮儀和祭祀活動中吟唱“哈巴”。

       哈尼族人把演唱“哈巴”的行為稱為:“ 熱、咔、咿、茲、甩 ”等,均作為動詞使用,都有歌唱的含義。哈尼族在迎親嫁娶、祭祀奠祖、逢年過節、興房動土、賓至友往等重要日子,都有宴邀賓客的習俗,宴席中都要演唱“哈巴”,向親朋好友、村寨百姓傳遞古老的規矩和道理,或美好祝福。演唱方式由一人主唱,眾人伴唱,或一問一答,二人對唱而眾人和聲;若遇重大年節,可以完整演唱十二調主要內容,一位歌手難擔大任,須數位歌手聯袂演唱。

       根據宴事內容不同演唱的內容也隨之不同。當酒菜上桌,長者盤坐上席,開始勸酒吃菜。酒過三巡,長者舉起酒碗,一聲“薩咿——”長吁,拉開了演唱“哈巴”的序幕。擔任主唱角色的長者唱至一個段落處時,圍坐席間的眾人或合上一句,隨之將碗中的酒抿上一口以示給主歌手助興,或圍繞主唱的歌路展開對唱,氣氛極其溫馨融洽,有時要唱到月亮落山還意猶未盡。

1.9.1.jpg

1.9.2.jpg

圖片 | 朱小和(下圖左一)既是《哈尼哈巴》的國家級非遺保護主要傳承人,也是《哈尼四季生產調》的國家級非遺保護主要傳承人。

       從體裁、歌節劃分和特性襯詞以及唱詞本身等方面來看,“哈尼哈巴”的長篇古歌與自由的即興短歌兼而有之;在其口語話的唱詞和長短不一的句式中,有音節的自由對偶和大致壓韻;從“哈尼哈巴”語言方面來看,語言古拙而蘊藉,想像超邁而自然,意境奇偉而深邃,折射出哈尼族偉大雄渾的襟懷,高遠卓越的人生追求、改天換地的偉力,是人類口傳文學的經典大作。

       莫批是專門演唱哈巴的人,由於哈尼族沒有文字,哈巴的內容全憑莫批的口傳心記再加之各支系的方言土語有差別,因此在流傳過程中,幾乎每一個莫批都在對它進行著加工。哈巴代代相傳,成為哈尼人保存歷史的工具。

       “莫批”是哈尼族社會結構中處於第二層次的人物,是一個天資聰明、記憶力極強、能說善辯、熟悉本民族傳統知識及社會歷史的人構成的群體,相當於哈尼文化的傳承人。一般,“莫批”繼承者的確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族人推舉,另一種是世襲繼承,《哈尼四季生產調》、《哈尼哈巴》的國家級非遺保護傳承人朱小和就屬於後者。

"哈巴"是哈尼族口頭傳統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藝術形式,承載了哈尼族許多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間智慧和地方知識。但是,不論是在傳統社區還是在學界,有關"哈巴"的一些問題仍在研究中。

       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遷,尤其是隨著外來強勢文化的大量湧入,哈尼族年輕人對梯田農耕文化的情感淡漠了許多。如何形成代際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找到他們世界觀和行為模式的共通之處,從而尋求民族文化在不同情境下、不同群體中傳統文化傳承的可能,將是一個長期探索的過程。

       2013年雲南民族音像出版社拍攝製作、出版發行《雲南民族傳唱藝術——雲南九個民族十一部口頭傳唱藝術之哈尼族民間歌謠<哈尼哈巴>》,忠實反映少數民族文學真實原貌,大力弘揚雲南省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口傳文化和傳唱藝術,榮膺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