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代刀耕火种的民族,七十载历经两次跨越,踏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整族脱贫,在人类与贫困斗争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独龙江已成为一个标志,一种象征。
最新资讯
-
爱笑的独龙族,他们的独龙语是濒危语言
-
东巴文、东巴画都在东巴纸上,与纳西文化共寿千年
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东巴画是纳西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绘画。
-
香格里拉的藏民,最骄傲的是口头说唱《格萨尔王》和尼西黑陶
迪庆州拥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民族文化与民间信俗、宗教信仰之间的固有关系,以及多民族生活定居方式的不同,在迪庆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古老村镇等,这些人文资源往往是承载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的空间载体。口头说唱《格萨尔王》、香格里拉尼西黑陶烧造技艺就是居于云南的藏族人民的文化结晶并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以匠心致匠人 《大理守艺人》在北京首发
十三集中英文非遗文化纪录片《大理守艺人》囊括大理银器、木雕、土陶、布扎、剪纸、凤羽砚、火草布、甲马、石雕、泥塑、瓦猫、下关沱茶和手工造纸十三项民族手工技艺,内容丰富多彩,风格亲切自然。
-
阿昌族的户撒刀,位列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数百年来,阿昌族不断改进、提高和发展着制刀工艺,使其达到极为纯熟、高超的境地,形成了现在闻名的“户撒刀”。阿昌族没有文字,这门手艺就靠世代口口相传传承下来。